關漢卿的祖輩早就已經放棄了科舉之路,改為行醫來謀生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就來說說元朝科舉吧。
元朝科舉
先說元朝一共才九十八年,這麼短的歷史階段,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看著看著,一輩子就過去了。元朝帝國這一輩子,剛上台就是蒙古帝國一分為四,忽必烈好比在眾叛親離的情形下強行稱帝,成立了元帝國。不僅如此,不到百年的時間內,元朝換了十一個皇帝。除了元世祖在位時間正常,後來都在十年之內,速度越來越快,十月懷胎都來不及。這麼頻繁的內鬥,眼花繚亂的。你想靠上誰都難啊。
其次,科舉是隋唐發明的,元朝是個過渡期,但很有特點。它在前朝的基礎上將制度內容具體化。取用名額、生員分配,考試內容、考試規則,都一一確立下來。聽上去不錯,但是實際上真正操作起來,就悲愴多了。
元朝科舉制度一共取士一千多人,其中一半名額給了蒙古人和色目人。剩下一半給漢人。先不說對於剛剛從唐詩宋詞明月清風裡孕育出來的廣大文人,泱泱華夏大國怎麼搶這幾百個漢人名額呢?其難度可想而知。如同滾滾長江東逝水,奔流到海不復回。
關鍵你看元朝把人分為四等,那就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而科舉制度裡沒有南人。
南人是指生活在長江以南,原本在南宋統治下的漢人。比如那個「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蔣捷,正當少年志得意滿時便頓失前程。也就是江南才子們是不能靠科舉出仕了。這種打擊覆滅性的。
動盪對科舉的影響
還有一個重要之處,就是元代內部一直沒有消停過,科舉也是時斷時續的。
最後看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生活在金末元初。在忽必烈稱帝之前,他已經是個成熟的戲劇作家了。也就是金代時他家祖輩就已經放棄了科舉之路,改為行醫謀生。足見明智。朝代動盪,進取和生存方式隨之改變。原來他的文章偉業和一顆銅豌豆的錚錚鐵骨,早有家族傳承。
白樸,山西人。也就是元朝所指的漢人。他是官宦世家,父親和仲父都是金代進士科舉出仕的。但他的少年時期遇到了金元之交的最後時期,經歷了兵荒馬亂,母子失散,殘暴掠奪的驚恐時期。後來安定下來時,他已經無意出仕。於是放浪形骸,遊歷江南,而在這期間,元代內部戰爭也一直不斷,滿目蒼夷、山河破碎,令他對元朝失去最後的信心。在他身上,就只有一種文人的氣節,只有雜劇創作可以訴說他的人生感慨。
馬致遠,他是做過官的。但他最仰慕的是陶淵明,晚年自號「東籬」。陶淵明也是東晉末到宋初時人,一樣經歷朝代更迭和內亂不斷,文人的隱匿情懷在這那階段最熾烈。
鄭光祖,山西人,做過官,但因為被官場諸人看不起,後來大部分時間在江南和伶人度過。
元朝文人,遭遇的是金末元初朝代更迭到蒙古四大汗國常年內戰、蒙漢矛盾,致使科舉時斷時續,南人因此出現無望的各種窘境。觀看那段歷史,我們只能暗嘆,亂世之交,幸好猶有元曲傳世。
責任編輯: 輕描淡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