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优秀的小说往往有共通之处,比如: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开头与结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很少有人能在写作上无师自通,大部分作者在“烧完”自己可怜的人生阅历后,就陷入无从下笔的尴尬。尤其是写小说,主线、逻辑、节奏感、圆形人物、氛围渲染等,写一本小说是一场漫长的战役,若有几本关于小说的小册子,兴许会事半功倍。
小说不像数学题,它没有标准答案,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小说公式,不同作家对小说的理解也大有不同。但是,诸多优秀的小说往往有共通之处,比如: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开头与结尾。
《百年孤独》中,“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又如:明确的人物动机和呼应动机而成的故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动机就是重遇黛西,故事的跌宕起伏都因之而生。盖茨比的人物弧光也得以完善。除此之外,洗涤陈词滥调、懂得“言有尽而意无穷”、找准叙述视角等,也是优秀小说的共同品质。
下面分享几部优秀小说的开头,并作出分析,仅供参考。
一、维吉尼亚・伍尔芙《达洛维夫人》
“Mrs. Dalloway said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达洛维夫人说自己要去买花。)这是维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达洛维夫人》的开头,也是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开头。
在此,一个明白爱情与欢喜仅仅关于自己的女性横空而出,她渴望挣脱囚笼,却又患得患失,贪恋自由的乐趣,又纠结于日常琐碎。高度的自我存在感塑造了她,却也淹没了她。
她是又不是伍尔夫,她被称作达洛维夫人。首码是个Mrs。她曾在作者的第一部小说《出航》中短暂出现,如今她要自己举办宴席。她要在意识流中暴露自己的懦弱、自私、怀疑、患得患失,但毫无疑问,她会让读者心生共鸣、溢出同情。
《达洛维夫人》的创作年份是1923~1925年,那时候,“布鲁姆斯伯里的王后”不安于乡下的佣人与助理。她像是一只五彩斑斓的囚鸟,歇斯底里,惴惴不安。她明白丈夫伦纳德的好心,可她意识到自我正随着伦敦渐行渐远。
“达洛维夫人说要自己去买花。”这是一句暧昧含糊的开场白。紧随其后的句子是“因为露西有她自己的活儿”,第一句是意志与行动,第二句转移到达洛维夫人的思想活动。略去了一句“达洛维夫人自言自语”。“多好的早晨啊--凉爽宜人”,达洛维夫人心情大好,仅仅因为她可以自己去买花。
二、费兹杰罗《了不起的盖兹比》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在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两段话带出了小说的叙述者尼克。必须再次强调--尼克绝非菲茨杰拉德本人,也不是纯粹的中立叙述者,它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他是文学世界里典型的闯入者,纽约是小说的核心地点,但尼克出身于中西部,尽管与汤姆、黛西等人有些许联系,但成长环境的差异,还是为尼克保留了新奇而审慎的目光。将尼克与汤姆等定居纽约的上流人对照,尼克的气质更“干净”。
其次,尼克是一个十足的怀疑者,被动而犹豫不决的男人。他既认为盖茨比代表自己鄙夷的一切,又发自内心钦佩盖茨比。
自小出生于中西部大族的他(小说道:“我家三代以来都是这个中西部城市家道殷实的头面人物。姓卡罗威的也可算是个世家,据家平传说我们是布克娄奇公爵的后裔,但是我们家系的实际创始人却是我祖父的哥哥。”),一边遵循着父亲的训诫,一边又对眼前事保持怀疑。
他说“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正是出于士族的良好教养。开头的这两段话,实际上点出尼克的两种气质:宽容与极高的道德感。所以他始终铭记的话才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也只有这样一个人参与到叙述中才令读者信服。因为他宽容,所以他能理解贩卖禁酒的盖茨比的处境,同情出生贫苦的后者;因为极高的道德感,他对物质丰饶却道德败坏的东部上流圈子难以忍受,于是,他最终离开东部变得合情合理。
尼克继承了父亲的谦逊品质,惯于做一个倾听者,他对所有的人都保留判断,“这个习惯既使得许多有怪僻的人肯跟我讲心里话,也使我成为不少爱唠叨的惹人厌烦的人的受害者。”
所以,这个限知叙述者能够成为连接盖茨比、汤姆、黛西、乔丹等人的桥梁,试想一下,换作别人,如此充分的衔接度都是无法完成的,比如:汤姆对盖茨比知之甚少,以他作为叙述者,盖茨比就会彻底落入迷雾之中,焉论他对盖茨比的不屑。
倘若用盖茨比作为叙述者,更是一场灾难。盖茨比这样一个古希腊式的悲剧人物,他的美感建立在适当的神秘之上,建立在别人对他的仰望之中,悲剧英雄毁于话多,叙述者恰恰是话多之人。所以,尼克是合适的叙述者。
菲茨杰拉德在《最后的大亨》的笔记中说:“行动即角色。”尽管盖茨比直到小说第三章才正式出场,但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第一章,甚至最开始的文字,菲茨杰拉德就在为塑造盖茨比花费心思。
菲茨杰拉德为了营造盖茨比的神秘气息,运用了小说写作中经典的“未知其人,先闻其名”。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运用这一手法的典型例子,诸葛孔明在小说中“大智近妖”,但直到第三十七回他才真正出场,可在他行事之前,读者却已然心觉诸葛孔明非比常人。
盖因作者在小说中经他人(如徐庶、司马徽)之口,渲染了诸葛孔明的大才,甚至道:“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这便是“未知其人,先闻其名”。
三、石黑一雄《别让我走》
《别让我走》对绝望的渲染藏在一些不易察觉的字句里,尤其是小说的前半部分,当凯西看似琐碎而冗长地记录校园里的生活,惹得读者厌倦挠头,束之高阁,隐喻悲剧的线索却早已藏在凯西的叙述中。比如开头的一段:
“我的名字叫凯茜・H。我现在三十一岁,当看护已经十一年多了。我知道,这听起来时间够长的了,但是事实上他们希望我再做八个月,干到今年年底。”
当读者对小说情节一无所知,他们也许会认为这不过是一位专职看护者的平静自述,但在此,石黑一雄运用了词汇的多义性和不同人预设的差异来建构文本的内涵。
这句话的关键字是“看护”。于读者,“看护”是凯西的职业,十一年可以被理解为凯西的工作时长。但在《别让我走》中,“看护”不只是一份工作,还含有精神慰藉的意味。
如学者苏坤、黄莹所说:“人类培养克隆人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他们在花样年华时成为器官捐献者。在捐献之前,“还未捐献器官的克隆人”会经人类培训后,当一段时间的看护,主要是提供精神慰藉给“已经开始捐献器官的克隆人”,其目的是为了缩短克隆人每次捐献器官的恢复时间,以便更快地进入下一次捐献。”
只有体会到这层语境,才能明白这短短两句话的悲凉与无奈。所以,凯西说“干到今年年底”,还有一丝趋近死亡的失落。只是,人类社会倘若演变至此,得制造与人无异的克隆人出来,来捐赠给人类器官,这样岂不是致使社会变得道德更为低落,甚至是人性无存了?神佛创造出万物之灵--人类出来,自有真理含存其中,倘若人类又再制造“专门为捐献器官而存在的克隆人”出来,只会是自取灭亡。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