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李白笔下最美秋夜 思妇月下捣衣为了谁?(图)

 2024-09-13 19:38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月下捣衣,古人捣衣为何总是在秋夜?(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秋夜思妇李白笔下最美。李白《子夜吴歌 秋歌》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展开一副场景,开篇起句就惊艳无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没有写月色如何光辉如银,但这“一篇”普照之下仿佛能看到那长安月色之美,而静谧的月色之下却是“万户捣衣声”。

唐代名画《捣练图》,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景。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一片捣衣声中,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捣衣,为缝衣前锤布使之柔软的过程。月夜之下,万户捣衣,一静一动,有月色华美,有砧声怦然!一片静谧中千家万户妇女捣衣的声音,此起彼伏,秋风瑟瑟也吹拂不尽女人思念丈夫的绵绵之情。唉,要等到几时,才是镇守边陲的良人平定胡虏、停止远征之日呢?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月下捣衣”后来在诗词中常常代表着思念。古代妇女捣衣为何在秋夜?

首先,捣衣,并不是单纯为了洗衣。在各种天然纤维中,物美价廉者当数棉线。棉花原产于印度,大约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但只在新疆等边远地区种植,真正传入中原并大量种植应用要到宋末元初。在这之前,中国人穿的织物,不是丝的,就是葛麻的。丝绸制品品种极多,但无论哪种都很昂贵,平民百姓所著基本都是葛麻制品。葛麻结实便宜,但是非常粗硬,穿着很不舒适,在穿之前,必须经过反复捶打,这就是“捣衣”。

在清洁方面很考究,在清洗葛麻衣物的时候,因其质地太硬,不可能采取用手搓洗的方式,得把衣物浸饱了水后,放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用一根一面扁平的木棒反复捶打,将里面的脏东西挤出来,同时,将衣服捶软打平。

古时灯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点灯是一件奢侈的事,穿葛麻的平民百姓家点不起灯,主妇总是在白天做需要照明的事,而捣衣却只需要有点儿光亮即可,完全可以在月光明亮的夜晚,“月下捣衣”是常见的场景。

月光本来就是一个和思念有关的意象,月下捣衣也因此成为思乡的寄讬。离人见到月下有人在捣衣,不由得想到家乡也在捣衣的妻子。正在捣衣的妇人,被月色撩拨,也在这单调的捣衣声中思念离去的家人。

除了李白的最著名的《子夜吴歌》,唐诗中写到捣衣砧的地方不少。

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李白《捣衣篇》:“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二)》:“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均以捣衣砧寄情。

很有趣的是,古人捣衣,不但总在月光下,而且还总是在秋月下,这又是为什么呢?

唐朝虽然国势强盛,其实战争不断,长期征兵。唐朝当时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平时是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时武器和马匹自备,军衣当然也是自备。士兵每年有几个月的休假,到了初秋就回家,自然就得将穿了一年的衣物换下,取了新衣再走。七八月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士兵的妻子就会提前为他们准备衣服,秋月之下,声声捣衣,既是盼归,也是送别。

原来如此,秋风寒来,长安城中留守的戍妇正思念着戍边的丈夫,捣衣声、秋风都寄讬着思妇的思念、担忧和不眠的痛苦。“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征人妻的眼泪,便落在捣衣砧上。

責任编辑: 文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