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工作,心灵要能越挫越勇。
每个人的人格特质各不相同,而当我们依照自己的独特性、天赋、兴趣来发展时,最有可能成功,因为“内在的动力”比“外在的推力”更能引发人们深层的动机。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不凡的成就常常来自“勇于克服阻碍”,而非天生的才能。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时,努力充实自己、锻炼能力,更可能造就不凡的成就。勇气有助于我们锻炼撑过险境的心理肌力,同时谨慎评估环境风险,而非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
是增加勇气?还是增加恐惧?
无论在台湾或大陆,都可以看到很多“开发潜能”的课程,特别是针对儿童,更是有各式各样的潜能开发课程。从心理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课程,有些真的会让人感到忧心。像之前在台湾有让儿童练习吞火的课程,强调可以锻炼孩子的勇气。当孩子通过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勇敢的样子,但事实上,孩子的内心可能累积大量的恐惧,甚至有些孩子因此产生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另外,还有些“开发潜能”的课程不断灌输“我一定要成功”的信念,短时间内似乎很有激励效果,但时间一拉长,“一定要”的信念反而会降低我们的“挫折容忍力”,让我们无法接受事情跟自己预期的不同,引发各种身心症状。这些课程带来的心理影响,往往不会在当下立即显现,而会在长大成人之后逐渐发酵,无声无息地影响我们的心理强度。
我发现有些害怕犯错的人,肇因于小时候学钢琴的痛苦经验,一弹错就会被老师打手指,经年累月下来,对于犯错总是提心吊胆,潜意识避免让自己去做任何可能会被处罚的事情。很多人认为,体罚可以规范行为、激励学习,但从心理健康的观点来看,体罚只会增加内心的恐惧感、打击我们的自信心、降低我们的自尊心。所以,无论处罚或恐惧,都无法让我们产生智慧,积极与人合作,做出适当的抉择。
如何评估自己的“内在勇气”?
进行“员工心理谘商与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工作时面临突发状况,已经不是偶发状况,而是常态情形。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最重要的是能够自我激励,以及引发内在的动机,才能在弹性生涯时代把握机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要检测自己是不是心理健康,拥有足够的“工作勇气”?可以透过下面这些问句,了解自己的内在勇气。
“是”越多,就代表你越具有充沛的“内在勇气”,生存、适应的能力越强。事实上,工作不只是赚取薪水这么单纯,工作的过程中,你常会跟“内在的自我”对话;如果你常常感叹自己为五斗米折腰,就代表你没有找到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才会产生空虚感,老是有莫名的忧郁感。
《评估你的内在勇气》
● 当工作或生活遭遇挫折时,能够产生内在力量,负起自我责任。
是□ 否□
● 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以及进步的地方。
是□ 否□
● 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也能掌握自己的生涯优势。
是□ 否□
● 乐于接受工作挑战,同时也能够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是□ 否□
● 重视自己对公司、团队、周遭的人的贡献度。
是□ 否□
● 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自我激励。
是□ 否□
● 遇到工作瓶颈时,会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
是□ 否□
● 对未来充满好奇心,会想探索自己的潜能。
是□ 否□
职场讲究“合作度”与“贡献度”。(以上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评估勇气的指标
从我们对“自己跟别人的信任程度”,以及“社会兴趣”的多寡,也可以评估我们的勇气强度,以及心理健康的状况。“社会兴趣”是一种跟别人连结的感受与能力,拥有社会兴趣的人,才能有利己与利人的行为。
事实上,我们所有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归属感,并且感觉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具有社会兴趣的人,在人生的三大任务:工作、友谊及亲密关系中都会做出有利社会(social usefulness)的行为,必然拥有健康的身心。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探索社会兴趣,一个是合作度(cooperation),一个是贡献度(contribution)。工作是展现自我的舞台,不但可以达到生活目标,更能获得归属感、优越感。勇气帮助我们以“合作接纳”、“参与贡献”的方式来克服困难。也因此,拥有社会情怀的人比较容易提升生涯满意度。面对突发事件时,不妨引导自己,看清事实是什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然能把“变动”转化为“机会”。
在我认识的人中,拥有最强韧的心理肌力(psychological muscle),莫过于冰冰姐(白冰冰),她经历人世间最残暴的创伤事件,光是要回归生活正轨,就非常艰难了,而她却能够同理关怀犯罪被害人,持续关心打击犯罪的警方需求,写出《可以哭,别认输:白冰冰逆流而上的顽张哲学》一书,以实际行动推广生命教育。
我和冰冰姐有一个共同的朋友群组,每当她看到社会上有需要协助的地方,就会立即化为具体行动,看看有什么可以做的,邀请大家一起行动。但同时,她也会分享生气、难过的情绪,让大家知道她的状态。冰冰姐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对生命的热忱,真实呈现自己的感受、想法,即使经历创伤苦痛,依然能够关怀社会,并且自我实现。
谘商心理师林萃芬:失败时肯定自己的努力
心理谘商的历程,就是引导当事人找到阻碍勇气的根源,然后搬开这些阻碍,让当事人自己克服困难。要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重要的是,在失败时能够肯定自己的努力,而不单是在成功时赞美杰出的表现。
做谘商最大的收获是,看见当事人面对生命的难关,经历挫折、失落、生病等痛苦时刻,心中有改变的勇气,内在产生源源不绝的能量,进而安顿自己的身心。谘商心理师就是陪伴当事人理出头绪,觉察自我心理成长历程,走一趟丰富感动的心灵旅程。
培养“改变的勇气”的具体5步骤
在陪伴当事人改变的过程中,我整理出培养“改变的勇气”的具体步骤:
1、接纳“现在的自己”。
很多人习惯“小看自己”,常常会打击自己:“我大概做不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我不适合做这个”。当这些打击自己的声音出现时,试着用温暖、同理的态度对待自己,不苛责、不批判自己。“不批判”是以“不伤害”为原则,当自己或别人没有达到设定的目标时,先不批判,因为无论是苛责自己或别人,都违反了“不伤害”原则。
2、增加改变的勇气。
做生涯谘商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害怕舍弃现有的生活方式”的人,习惯用发脾气、责骂下属来达到目标的主管,仿佛如果不骂人就不会带人了。所以,学习用不同的方式,应对现在的情境,而且得到更好的效果,这就是“改变”。勇于“舍弃现有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改变”。在面对相似的情境时,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看看会产生什么变化,自然就会增加改变的勇气。
3、调整主观的解读。
给予过去所发生的事件“新的意义”,会发现情绪马上转换,世界立刻不同。如果觉察自己有很多能量都耗在情绪上,譬如说,情绪不好就无法专心工作,情绪不好就失去学习动力,情绪不好便动弹不得,就需要重新调整主观的解读。心理谘商的工作,常常是带领当事人“换一副看世界的眼镜”,不同的镜片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与风景。
4、区分这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课题。
区分这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课题,然后,把“自己的”跟“别人的”课题切割开来,不过度涉入别人的课题。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能量用于“利他”,而不是用于“控制”。事实上,“热心帮助别人”跟“切割别人的课题”是可以同时并存的,关键在于“尊重别人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一旦投入时间与情感,就会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要是对方有不同的选择,即会觉得很受伤:“我是为你好,为什么不听呢?”我们花很多时间在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却忽略我们已经把“需要被肯定的心理课题”,强加在别人身上。看清自己的议题,才能找到适合的改变方向,是很重要的。
5、感受自己的价值感。
什么能让你觉得更安全或更有价值感?很多人都觉得是“外在环境”让我们缺乏“安全感”跟“价值感”。事实上,“安全感”跟“价值感”是没有办法从别人身上得到的,解答在自己身上。当我们“相信自己”时,自然会有“价值感”,当我们“质疑自己”时,就会没有“安全感”。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害怕改变,就是因为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如果相信自己可以达成任务,便能充满勇气去面对一切改变。
本文整理、节录自林萃芬《锻炼心理肌力》一书。由时报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責任编辑: 皇辅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