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工作绩效,让他的德才与官位相称,就是掌握举贤的原则、方法。(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六韬》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意为六种秘密的战术谋略,内容以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问答的方式写成,对后世兵学有重大影响,宋代将其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举贤第十
周文王问姜太公说:“君王致力于举用贤能的人,可是却不能有实质的效果,社会日渐动乱,终导致国家陷于危难之中,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姜太公答说:“虽选出贤能的人却不加以任用,这也只是徒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实际任用贤能的人啊。”
周文王问:“那么,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
姜太公答说:“原因就在于君王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周文王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姜太公说:“君王如果以为世俗大众所称赞的人就是贤能者,或以世俗大众所诋毁的人就是不肖之徒,那么就会造成党羽多的人就会被录用,而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挤。如此,小人就会结党营私而有才能者会被埋没,忠臣虽无罪却会被置之死地,奸臣小人凭着虚假名声来骗取官位,社会也就越来越纷乱,国家也难逃危亡命运了。”
周文王问:“那到底要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举贤呢?”
姜太公答说:“将相要分工合作,根据其应该具备的条件来选拔人才,根据其应该负的职责来考核工作绩效。看看他的能力如何,让他的德才与官位相称。这样做的话,就能够说是掌握了举贤的原则、方法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