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运动“爆眼少女”画像。(图片来源:SAEED KHAN/AFP/Getty Images)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2021年5月27日讯】香港亲共传媒和建制派阵营,忽然集体抹黑近两年前在反送中运动被港警打爆眼睛的“爆眼少女”,谎称她眼睛并没受伤,还开心前往台湾;前特首梁振英甚至悬赏100万港币要找出这位少女。有分析认为,刚传出港澳办扩编国安和宣传两个司以加强“治”港,凸显中共正有计划地操抹黑示威者,以图改写历史;同时为攻击台湾“粗暴干预香港”制造舆论和借口。
2019年8月11日,一名少女急救员在尖沙咀警署附近遭港警布袋弹击中右眼重伤,激起强烈民愤,引发连场针对警暴的示威抗议。“爆眼少女”的创伤和牺牲,令她成为反送中代表人物之一,并曾登上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她说:“唯有在一个专制极权、扭曲的社会,人们才会被迫以生命及鲜血去保卫家园”。
Stay tuned for our Hong Kong portraits project with @LamYikFei Online in couple hours. pic.twitter.com/DdVSCGrEwF
— Mikko Takkunen (@photojournalism) November 23, 2019
梁振英悬赏百万港币寻人
时隔近两年,亲共港媒《东方日报》5月24日突然图文并茂地声称“独家”拍到“爆眼少女”去年9月30日现身香港机场赴台湾,宣称她“双眼炯炯有神,与送机的亲友谈笑自若,与常人无异”、“一度脱下口罩,露出其标致样貌。”
紧接着,中联办旗下报章《文汇报》25日宣称,爆眼少女“炯炯有神”笑着往台湾匿藏,令“黑暴”精心炮制的“惊天大谣言”被捅破。中共全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特首梁振英当晚在Facebook宣布,他成立的“803基金”将原来的40万港元悬赏加码至100万港元,给任何提供案件betway体育手机网 消息人士。
至26日,“土共”工联会还派员到警察总部请愿,要求警察调查爆眼少女是否涉及“煽暴”、“勾结外国势力”、“瘫痪香港”、“颠覆政权”,对她发通缉令。甚至连港府医院管理局也被波及,遭《星岛日报》指控其“一直任由谎言散播,实有包庇黑暴造假之嫌”。
医院证少女重创 抹黑是改写历史
亲共阵营集体攻击“爆眼少女”没有“爆眼”,但《苹果日报》获悉,“爆眼少女”当时受伤送院,确诊右眼眼球爆裂,眼睛的巩膜、眼前房及视神经都严重受损,软组织肿胀;因撞击力大,眼睛周围的骨、上颌窦、鼻与眼睛之间的筛骨都有粉碎性骨折,且大量出血。有眼科医生直指,即使伤者现时外观与常人无异,也不代表没有曾经爆眼,也不代表视力没有永久受损。
香港传媒人林彦邦撰文指,这是一场有计划的历史改写,将黑改成白,受害者变成被告,香港人在元朗721已见证过一次,只是现在的主角变成爆眼少女。“政权就是要将原本不可动摇的事,原本的象征和标志一个个剪除、打倒,除了用棍棒和法律为武器,更要将对自己关键的负面历史,改写成莫衷一是的‘争议’、‘风波’,而其中而起的一切“黑暴”,都是煽动、外国势力。”
港澳办扩编加剧舆论操控
铜锣湾书店老板林荣基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访问时说,这些报导试图为警察平反,将整个舆论倒过来,变成“警察都是好人”、“打爆眼睛是香港传媒做假”。他进而表示,细心观察这些喉舌媒体的行为不是单一、而是很有规划,凸显中联办试图扭转民意。日前才传出港澳办扩编并新增两个司级机构,分管“维护国家安全”及“宣传文化”,林荣基认为,他们就是要掌控传媒、出版以及言论自由,“要开始把不同意见反过来,做成相反的看法。”
今波舆论攻势的另一重点,是指控爆眼少女“藏匿”台湾。港府日前指控“台方近年多次‘粗暴干预’香港事务”,进而关闭驻台的香港经济贸易文化办事处。如今集体爆料疑是为了“合理化”港府的指控。
借抹黑手足 指控台湾干预香港
一直协助在台港人的台湾公民阵线发起人江旻谚对自由亚洲电台表示,塑造这样的舆论风向,一方面抹黑香港手足与抗争者形象,同时把“台湾政府跟他们一起说谎”的印象牵连在一起。而按照《港区国安法》的逻辑,主要划分你是否跟境外势力勾结,所以凡是能扯上台湾跟美国,都是他们制造虚假讯息的重要元素。
台湾基进主席陈奕齐则表示,台湾政府因为疫情焦头烂额,没有太多力气去澄清所有的抹黑指控,“其实包括前阵子香港经济贸易文化办事处喊停,整个脉络就是台湾进入疫情紧张时刻,中共下指令,要造成台湾社会混乱的情形。另一方面也利用机会抹黑反送中的人,因为台湾政府现在无法替他澄清。”
他认为,台湾政府是在承受中共政府施压的最前线,不愿意成为中共的借口跟口实,因此有所顾虑,一些做法有点保守。而面对香港政治流亡的年轻人,台湾政府还没有接收的相关机制,也还没排进立法的主要议程,只能暂时以安排入学的方式让抗争者留下。不过,陈奕齐也直言,对申请到台湾的抗争者进行审查变得重要,但台湾却没有相关能力审查。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