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时节,天上的一轮皓月非常明亮。(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中秋节一直是一个最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传统文化节日,也是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是月圆人团圆的象征。古往今来,人们对月亮情有独钟,不论是那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执念,还是天地逆旅、百代过客的感怀,似乎都是在呼唤着人们远古沉睡的记忆。
从牙牙学语之时,我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在童年纯真的记忆中,明月与故乡就联系在一起了。然而,也许生来就注定了一生颠簸流离的命运,自从16岁考取大学离开故乡之后,读书、工作、留学和居住的地方逐渐的离故乡越来越远了。乡愁,总是每个离家远行之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至少在走上修炼的道路之前,每当新春佳节或花红月圆之时,强烈的思乡之念总是油然而生。
中秋的一轮明月,从古至今被普罗大众以致文人骚客寄予了种种思绪和人文涵义,也是吟诗作对的常用意象。中秋佳节也在花好月圆的祝福愿景中,承载着悠远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归属。此时此刻,举头再望明月,人过中年的我对故乡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随遇而安”的心境早已覆盖了淡淡的乡愁。古人云:“黄金浮在世,白发故人稀。”我仰望长空,寄语那些昔日生死与共、远在他乡却仍在刻苦修行的朋友们,能够睹明月而顿悟:“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凡事能看淡,心安即吾乡。
明月如玉如盘 中秋举家团圆
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讬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唐书・太宗记》中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也由此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唐玄宗和申天师及道士鸿3人,于八月十五日当晚,天师作法夜游月宫。闻仙乐飘至,清丽宛转而动人。唐玄宗熟通音律,默记于心,回来后谱下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著名《霓裳羽衣曲》。自此以后,民间也开始兴起过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在宋朝已经非常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在中国的黄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讬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佳节是举家团圆的节日。(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中秋节盛行时的北宋京师汴梁,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讬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