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朝代的艺术都带有自己的特点,中国明代的工艺美术在艺术史上就极具盛名。因为明代的工匠们信仰神,敬天重道,才使这些古老的传统工艺得以流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辉煌的一页。
金铜佛像工艺
朱棣成为永乐皇帝以后,极力推崇佛教,当时他在宫廷内,设立了佛作,专造御用佛像。永乐时期的铜佛造像,浇铸洁净无暇,优美光亮,铸金技艺十分高超,造像体形丰满,袈裟衣褶优美。宫廷造像多融合汉藏两种艺术因素于一体,风格纯熟,材质优良,雕工精细,雍容华贵,流光溢彩。长期以来,永乐官造铜鎏金佛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也是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珍贵藏品。
织绣工艺
明代刺绣业迅速发展,地方特色鲜明,出现了顾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京绣等。顾绣亦称“露香园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上海县露香园主人顾名世家而得名。它以绣绘结合而著称,多以名画为蓝本,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深得当时名流董其昌等许多书画家的赏识和推崇。明代苏绣已逐步形成“精细雅清”的地方特色,影响深远。
漆器工艺
明代雕漆,初由浙江嘉兴西塘派雕漆艺人主持内廷(宫廷)果园厂官办漆作的生产,他们的作品丰润浑厚,题材多样。明成化、弘治年间内廷雕漆器胎变薄,花纹疏朗。明嘉靖年间,云南雕漆开始进入内廷,其特点为刀不藏锋、棱不磨熟,使内廷雕漆为之一变。
金属工艺
明代金银器工艺的特点是与宝石镶嵌结合。内廷设银作局,专为皇家打造金银器。明代铸铜工艺获得了重要发展,最著名的是产于明宣德年间的宣德炉,以后历代均有仿制。据文献记载,宣德炉是以铜、铅、锡、砂、胭脂石、安澜砂等原料,经多达十二炼后成器,名贵异常,传世稀少。
明代铸铜名家有胡文明、张明歧、石叟等人,皆有不少精品传世。锡器作为银器的代用品在明代民间通行,明末清初的归复,以善制锡壶称世,所作颇受文人赞赏。
玻璃工艺
明代玻璃器的出土物少、产量低。它的制作中心在明代山东益都颜神镇,明洪武初年,该地设有御用玻璃作坊,生产玻璃“青帘”,用作坛庙窗帘。当地的民间玻璃作坊以生产簪、珠为主。
珐琅器工艺
明代景泰蓝(即掐丝珐琅)的制法,是在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温火烧制而成。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年间,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当时由内廷御用监设厂生产,专供皇家享用,此后历朝几乎均有产品传世。民间掐丝珐琅器产于北京、云南,专供妇女闺阁中用,不入文房。
竹木牙雕工艺
此工艺为有机质材料雕刻的统称,历史悠久,至明代开始受文人墨客垂青,而登上工艺之坛。明代后期出现金陵、嘉定两大竹雕流派为此项工艺之首。前者创始人为濮仲谦,他善于选用盘根错节的竹根,略作雕琢,颇得造化之趣。后者由朱鹤开派,创凹凸浅深的深峭镂空雕法,可多达五、六层。
镶嵌工艺
在硬木器物上雕刻镶嵌金银、玉石、玻璃、珐琅、竹、木、牙、骨等材料,是明代雕刻工艺高度发达的结晶。运用多种珍贵材料雕刻并镶嵌于一器,呈现斑斓多彩的镶嵌,称为百宝嵌,为镶嵌工艺的杰出代表。明末扬州周翥是百宝嵌名师,他善用金、银、宝石和玛瑙等贵重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树石楼台等,嵌于硬木和漆器之上,呈现出光色陆离的艺术效果,堪称一绝。
家俱工艺
明代家俱上品多用紫檀、黄花梨、红木等硬木制成,它充分利用木材固有的纹理色泽,结构单纯简练,造型大方,无繁琐的装饰,既实用又美观,成为中国古典家俱史上的典范。
此外,尚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武备仪器、盆景、钟表、珠宝、玳瑁、竹黄、匏器等,都是明代工艺美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明代工匠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的融入传统工艺品之中,使其富有更深的内涵和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