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名将韩信曾遭受过“胯下之辱”。(网络图片)
刘邦因为知人善任,重用了韩信、萧何和张良,从而成就了一番霸业。项羽空有万夫不当之勇,最终却与垂手可得的帝王之位失之交臂。
汉高祖刘邦在48岁以前只是一个村野亭长,他百无一能,在为人处世等许多方面也称不上是君子。然而,最终他却能平定四方,并且把英雄盖世的楚霸王项羽逼得乌江自刎,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对于成功的原因,刘邦自己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由此可见,刘邦之所以能成为帝王,并不在于他有过人的勇气和超常的智慧,而是他能够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刘邦因为知人善任,重用了韩信、萧何和张良,从而成就了一番霸业。项羽空有万夫不当之勇,最终却与垂手可得的帝王之位失之交臂。
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开始论功行赏。由于群臣因私心而争功,功劳的大小一年多也没能决定下来。刘邦认为在群臣之中,萧何的功劳最为显赫,所以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争辩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多的参加百余次战斗,少的参加数十次战斗,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刘邦回答说:“诸位知道打猎吗?”群臣回答说:“知道。”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刘邦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群臣听后都不敢再言语了。其实刘邦之所以能重用韩信和张良,也都与萧何的举荐有关,“月下追韩信”更是在历史上成为美谈,因此对于汉高祖的重赏当属受之无愧。
月下追韩信 萧何慧眼识英才
据《史记‧淮阴候列传》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文中“信”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大将军。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韩信作为一个“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的含辱负重立下盖世功业的英雄人物而推崇。
幼年时代的韩信父母双亡,生活一向穷苦,他自已除了读书学武之外,再并无任何挣钱的本领,所以经常忍饥挨饿,受尽人间的白眼歧视。然而,真正的英雄豪杰就像沙漠中的金子一样,终有一天会闪闪发光于众人面前的。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所写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到了南郑,去见汉王刘邦。在此之前,张良送刘邦到褒中后分手时,曾商量招纳贤才的事,张良对刘邦讲过:“以后若有人来投大王,以臣的手书为凭,封官宜大不宜小。”但推荐谁来,张良并没有明说。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荐书和宝剑,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依靠别人的推荐,而应该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因此他把张良的荐书装在身上,拜见汉王时并没有交出来。
刘邦接见韩信时,见他身材瘦小,貌不赢人,说他手无扶戟之力,仍然不予重用。韩信每天闲住南郑的驿馆里读书下棋。虽然见过刘邦,但在刘邦的眼里,韩信与一般的兵卒并无区别。丞相萧何心中暗想,张良临别时说有人来投汉王,封官宜大不宜小。但是这么久了,就只来了一个韩信,可能就是此人,但却没有什么凭据。于是一有空闲时间,萧何就去陪着韩信下棋、游玩,暗中考察韩信。韩信却从不提及自己,更不向丞相请求高攀提拔。萧何经过一段考察,认为韩信智谋高强,胸怀大志,一定就是张良介绍来的贤才。于是就向汉王推荐,要求重用韩信。汉王碍于萧何的面子,就封韩信做了一个“连敖”,即粮仓管理。
此后,韩信虽被夏侯婴推荐提升为治粟部尉,但是仍然无所事事。萧何慧眼识英才,对韩信的政治、军事才能十分钦佩,多次向刘邦推荐要重用韩信,刘邦却一直不肯明确表态。韩信耐不得寂寞,决定偷偷逃离汉营。萧何一边想着韩信的往事,一边策马奔驰,追了两天两夜,最终才追上韩信,好言好语地把韩信劝回军营。
刘邦却大骂萧何:“一个韩信,小小的治粟部尉,值得你去追回来吗?”“大王怎么能这样看待韩信呢?”萧何趁机向刘邦说起韩信的长处来,“要说人才,眼下中国没有第二个能超过韩信的。大王如果要与项羽争夺天下,韩信是帮助你成全帝王之业最合适的人才了,大王到底有没有重用韩信的打算呢?”刘邦听着萧何这么一说,才高兴地说:“我就封他个将军,怎么样?”萧何严肃地说:“这还不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