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渐长,越觉得古今着实大不同。(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年纪渐长,越觉得古今着实大不同,亦越喜欢传统观念。可叹的是,降生于世后,累积现当代的诸多俗念,养成固着习性。幸好每逢传统节日,总能思考一下自身与节日的关联性,例如搜索多年清明节记忆,发觉几近被扫墓与吃润饼给占满。
扫墓
清明节的祭祖扫墓,被视为一项不忘本的重要习俗。(绘图:志清/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
今人奉行的中华传统节俗,向来承袭自古人,但在时代更迭过程中不免经过汰换,但若有人胆敢说祭祖习俗予人无益,应当捐弃,想必会饱受外界抨击与长辈喝斥。毕竟这是富含不忘德之根本、尽显各种人伦精神的习俗。
孔子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论及孝道时,孔子则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尊奉儒家文化的世人,即崇尚礼教、讲究孝道,并将拜扫祭祖视为遵守儒家伦理的表现之一,无论天子或平民都非常重视祭祖扫墓,致使扫墓成为清明、寒食最受崇尚的风俗。
比较古今扫墓细节,现代人自当是缺乏古人那般伤感地宣读哀悼亲友的祭文,没有盈怀悲思难抑而涕泣不已,也没有因为无法亲至墓前祭扫而哀伤感叹,亦乏唯有整衣敛容过后,才向先人稽首行礼的肃敬态度。于是,明代政治家谢肇淛刻划的“余在山东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明末清初诗人尤侗〈浣溪沙‧清明悼亡〉沉痛写下的“陌上家家挂纸钱,东风客舍泪潸然。难携杯酒谪重泉”等诗文,甚至是《汉书》所载的严延年式坚持——纵然相距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均不复见。
不过,焚香、上供、为坟墓除草添土,以及从唐代蔚为流行的烧化纸钱等习俗,仍承传迄今。特别在烧纸钱一事上,部分民众坚定拥护“烧的纸钱越多,越有孝心”之说。犹记在还不讲究环保观念的年代里,屡次听到家父建议,祭祖最看重心意,故不须让此俗成为年年祭祖的方式。
的确,扫墓之风代代传承至今,已经出现了不小变化。
像我们透过唐代诗人王建〈寒食行〉所描绘的民间祭扫,能知当下的繁盛场面:“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