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明·张灵绘《唐伯虎像》 右:唐寅绘《王蜀宫伎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合成)
接前文:“唐伯虎点秋香”是真的吗?(上)
在上一篇文章谈到了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他虽才华横溢,曾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但这里的“风流”指的是传统意义上说的“令人向往陶醉的仪表和品格”,而不是指的男女情色之间的事。他一生先后娶了三个妻妾,不过是因为第一个妻子早早病逝,第二个跑了,所以才娶到了第三个。而这其中,并没有秋香。
历史上,其实“秋香”确有其人。只不过她不是“唐伯虎点秋香”故事中的“宦家婢女”。根据孟森(1869-1938)《心史丛刊》三集考证,她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的金陵名妓。据说她“风流姿色冠于一时”,但真实年纪其实比唐寅大了二十岁,在现实中很难发生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那么,为什么“唐伯虎点秋香”的风流韵事会被大家广为流传呢?是电影虚构的吗?还是在什么时候成型的呢?以下就和大家一起一探究竟。
故事原型:《李太白匹配金钱记》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主干是“才子与佳人一见钟情,且佳人留下了微笑作为一种的信物。而才子为了追求佳人,不惜隐姓埋名到对方府上做事。中间虽然曾有家长的坚决反对,但最后随着才子的身分被揭晓,也成功抱得美人归”。
而这样的故事原型,其实出现很早。最早可以溯源至唐伯虎以前,也就是元代乔吉的杂剧《李太白匹配金钱记》。
《金钱记》写的是唐代诗人韩翃与京兆尹王辅的千金小女柳眉儿之间的故事。在三月三日修禊节的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到九龙池畔赏花。这时韩翃与柳眉儿互相撞见,便一见倾心,临别前柳眉儿留下了皇帝御赐给她父亲的五十文开元通宝金钱,作为与韩翃之间的信物。后来韩翃隐了姓名,到王家的深宅大院,而又透过友人贺知章揭开他的身分,并做了门馆先生,教王府尹的儿子读书。王府尹虽然赏识韩翃的才华,却在后来发现了皇帝御赐给王家的那五十文开元通宝金钱竟然在韩翃身上,气得要将他吊起来打。后经李白劝解作媒,韩翃与柳眉儿终于结为连理。
这样的故事到了明代中后期,大约是唐伯虎过世几十年以后,在明朝知名收藏家项元汴(1525-1590)手上,做了些转化,尤其出现了佳人的“笑”做为信物,并把主人公代换成了唐伯虎与秋香。
唐伯虎与秋香
明代嘉靖年间,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出现了唐伯虎与秋香之间的故事。虽然篇幅短小,故事简略,但基本框架已然成型:
唐子畏被放后,于金阊见一画舫,珠翠盈座,内一女郎,姣好姿媚,笑而顾己。乃易微服,买小艇尾之,抵吴兴,知为某仕宦家也,日过其门,作落魄状求佣书者。主人留为二子佣,事无不先意承旨,主甚爱之,二子文日益奇,父师不知出自畏也。已而以娶求归,二子不从,曰:“室中婢,惟汝所欲。”遍择之,得秋香者,即金阊所见也。二子白父母而妻之,婚之夕,女郎谓子畏日:“君非向金阊所见者乎?”曰:“然。”曰:“君士人也,何自贱若此?”曰:“汝昔顾我,不能忘情耳。”曰:“妾昔见诸少年拥君出素扇求书画,君挥翰如流,且欢乎浮白,旁若无人,睨视吾舟,妾知君非凡士也,乃一笑耳。”子畏曰:“何物女子,于尘埃中识名士耶?”益相欢恰。居无何,有贵客过其门,主人令子畏典客,客于席间,恒注目子畏。客私谓曰:“君貌何似唐子畏?”子畏曰:“然,余慕主家女郎。故来此耳。”客白主人,主人大骇,列于宾席尽欢。明日治百金装,并婢送归吴中。
“子畏”是唐寅的另外一个字,这故事大意是说唐寅因为卷入科举泄题案,而被绌落功名以后,来到苏州金阊这个地方,看到一艘装饰华丽的游船,里头坐着一位美丽的女子,对自己回眸一笑。这一笑留情,让唐寅不惜隐藏身分,变更常服,买了一艘小舟跟在游船后头,来到浙江吴兴,知道是一个仕宦人家。于是扮作落魄的样子,为主人的两个儿子“佣书”,也就是帮其抄书。结果抄着抄着,甚至帮那两个儿子写起文章来了,让他们非常喜欢。后来唐寅借口说要娶媳妇,得要告辞回家去,儿子们为了留住他,让他尽管选择府中婢女为妻。于是唐伯虎得以顺利和秋香成婚,并在成婚以后,唐伯虎表达了当时对秋香那一笑的感动,那是对其才华知音的证明。后来,透过客人认出了唐伯虎的真实身分,这让主人非常惊喜,一时之间宾主尽欢。王府尹于是准备隆重的嫁妆,让秋香跟着唐伯虎一起带回吴中。
《蕉窗杂录》这里的故事包含了三个主干情节:一笑追舟、自卖为僮、点婢为妻(也就是“点秋香”)。这成为了后来一直被沿用的剧情架构。
从一笑到三笑
据研究,“点秋香”的故事,曾先后或同时存在“三笑”与“一笑”两个系列。这两者除了本事同源以外,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内涵等方面,都存有差异。
“一笑”系列流行在明末清初,产生于文人雅士之手,传播在风雅名流间。如冯梦龙、孟称舜、卓人月、朱素臣等。他们虽然沉沦市井,而身负才名。因此故事对唐伯虎本人带有比较多的仰慕同情,甚至感慨其身世,也借此表达了他们对知音的渴望。
而“三笑”系列则是兴盛于清中期之后,流行在说书场中。主要传唱于无名的书会才人,如吴毓昌、曹春江等。他们更注重的是唐伯虎追求女子的历程,也突出展现唐伯虎滑稽的一面,而这也受到了市井大众的热烈欢迎。
属于文人雅士的“一笑”
“一笑”系列源头就是上文提到的《蕉窗杂录》,还另有一个年代相近的周玄暐《泾林杂记》,难以断定谁先谁后。而到了明末,在文学大家冯梦龙手上,故事被完善成熟。冯梦龙在小说《警世通言》第26卷的〈唐解元一笑姻缘〉中,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华府”,以及唐伯虎在府上做书僮时所用的“华安”之名。
属于市井大众的“三笑”
“三笑”系列则是清朝嘉庆年间,吴毓昌編著代言体弹词本《三笑新编》,最早将这个故事删改重编为舞台性的成熟剧本。与“一笑”笑的是“赏识才华”不同,“三笑”系列故事编排了各种不同的发笑缘由,而大抵都是出自于唐伯虎的滑稽表现。以《三笑新编》当例子,秋香第一笑是因为唐伯虎举止滑稽;第二笑是秋香不小心把水泼在了唐伯虎身上,赔笑道歉;第三笑则是秋香觉得唐伯虎看起来呆呆的,戏弄他然后嫣然一笑。
我们可以看到,从“一笑”到“三笑”,“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逐渐从文人雅士的书案厅堂,走入属于社会大众的市井之间,而“风流才子”的形象与意义,也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
以上就是传统上“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流传来历。我们发现这故事情节跟“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并没有多大关系。将他作为故事主人公,往往只是借用唐伯虎深入人心的“才子”形象而已,所以这样的故事,其实曾经被代换过不同主人公,像是韩翃(《李太白匹配金钱记》)、陈玄超(《耳谈》)等人。当然,还是属唐伯虎的故事流传最广,而这本身也反映了唐伯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这里面的唐伯虎,可说是雅俗共赏的人物。文人雅士同情于唐寅落魄的遭遇,并在文学中为他寻求得一位知音,这本身也寄寓了他们自己的渴望;市井大众则为唐寅的才子形象赋予了更多的幽默风趣,喜欢品味他各种诙谐滑稽的表现。而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也一直是广受大众欢迎的戏剧母题。
以上梳理完“唐伯虎点秋香”在古代社会里的流转历程,下一篇让我们更进一步,和大家继续探讨“现代”里的“唐伯虎点秋香”,又产生了什么转变吧!
(待续)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