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霜降将于10月24日到来。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亦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一到,就代表天气会逐渐转凉、空气逐渐变得干燥之意。每年的霜降日约莫都会落在国历10月23日到10月24日之间,届时太阳会到达黄经210度。今年的霜降日是在10月24日(癸卯兔年黄历九月十日)凌晨12点11分到来,结束时间则为11月8日(癸卯兔年黄历九月二十五日)凌晨12点27分。
霜降的由来
关于霜降,《逸周书‧周月》载道:“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二十四节气解》有云:“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降”表示天气会转冷,以及开始降霜。此时节的温度会骤然下降,空气里的水蒸气会在植物上或地上凝结成冰针或霜花。由于菊花正值盛放期,故早霜又可称为“菊花霜”。
气象学方面,多将春季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终霜”,秋季首次出现的霜则称为“早霜”、“初霜”,而终霜至初霜期间,则为无霜期。
民俗专家进一步解释,“霜降始霜”反映了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但霜降对中国多数地区而言,是代表寒气降临的日子,像民谚“霜降霜降,移花进房”即讲述了这一现象。
霜降三候为:“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意思是说:为了安度寒冬,豺这类动物开始储备食物;草木枯黄,叶子掉落满地;动物躲藏在洞穴中,准备冬眠。
霜降来临后,民间多认为在此期间应该要特别注重润肺、养胃及预防肠胃疾病的发生,同时还得注重保暖、防风等保健事项。民间俗语亦点出百姓对于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程度:“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民众认为,牛肉、鸭子、柿子等,是霜降期间最适合用来食补的食材。
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认识霜降与相关民俗吧!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则位列第十八。
霜降习俗
1、吃柿子
霜降正值秋冬交际,因此需要更重视身体保健,不少民众选择在此期间调整饮食结构。部分地区的霜降习俗是吃柿子,民间亦流传一俗话:“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柿子正是应时当令的最佳食物,百姓多半在霜降前后吃柿子,并认为其具有暖胃功效,南方地区则是流行吃鸭子来进补。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孩童时期以乞讨为生,某年霜降因连日没饭可吃,幸得无意间瞧见路旁一棵柿子树长满了果实,乐得他饱餐一顿,避免饿死惨事发生。朱元璋在功成名就后,某日再度路过那一棵柿树时,因感念往昔得救遭遇,遂将身上披挂的战袍解下,覆盖在柿树上。朱元璋还将此柿树命名为“凌霜侯”。至此往后,民间开始出现了秋季吃柿子的习俗,亦流传“霜降吃柿子,冬天不感冒”等相关俗谚。
2、赏菊
霜降刚到来时,气候仍不严寒,且正值菊花盛开之际,因此民众多喜爱进行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等雅事。
据悉,北京文人多在霜降日前往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举办“菊花会”,并采集百盆名品菊花、搭设“菊花塔”,还会在菊花塔前置办酒菜,跟与会者一起按照长幼顺序鞠躬作揖拜谢菊花神。随后,众人会再一起饮酒赏菊、赋诗泼墨,借此表达对菊花的敬爱。
3、拔萝卜
古代流传着“霜降萝卜”这一句俗语,说明霜降到来后的早晚温差会变得特别明显。这现象其实也是在告诉各位农人必须要早点采收萝卜了,以免萝卜会因为天气寒冷而冻坏了。
古代民间流传着“霜降萝卜”这一句俗话。
4、吃鸭肉、吃牛肉
南方部分地区,会在霜降前后吃鸭肉。之所以流行这一习俗主要是因为鸭肉的脂肪比较少,可谓适合各年龄段的人享用,亦适宜做为进补食材。
此外,居住在广西玉林一带的民众习惯在霜降日吃牛肉。无论是早餐、中餐或晚餐,餐桌上都可见各款的牛肉菜肴,民众认为这时候吃牛肉能补充能量,让冬日里的身体能保持暖和、强健。
5、放风筝
除了清明节,霜降日亦被视为放风筝日。由于江南一带在三月、四月期间正值雨季,不适合放风筝,因此当地民众多选在重九、霜降时施放纸鸢。
霜降时节,虽霜落万物,但仍值菊花盛开之际。(以上图片来源皆为Pixabay)
鲜为人知的霜降习俗
1、祭霜降
根据《广东民俗大典》记载,广东云浮、郁南等地存在“祭霜降”的习俗。当地传说明朝西宁府都督张元勋平定三罗时,曾有一位女将在霜降日战死于云浮县高村。于是,每逢霜降日,当地百姓便宰三牲来祭奠、缅怀这位女将。
2、送芋鬼
除了“祭霜降”,广东高明一带的百姓还会在霜降到来前进行“送芋鬼”这一习俗。届时孩童会以瓦片堆积塔,并在塔内放置木柴,并将之点燃。等到火越烧越旺,并将瓦片烧到通红后,再将这座塔推倒,好进行煨芋活动,这动作又称“打芋煲”。接着,再将瓦片丢到村子外头,这即是“送芋鬼”习俗。民众认为,这习俗能消除不祥、带来吉利。
山东烟台一带的居民,则是选择在霜降这一日前往西郊迎霜,至于“送芋鬼”的习俗细节则同上述。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