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雪节气之始。(图片来源:Pixabay)
小寒是冬季倒数第二个节气,一般是在1月5日到7日之间交节。它的降临,正是意味着这一年要到尾声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古人认为,寒冷是持续汇集的过程,冷气积久而寒,却尚未达到极点,即是“小寒”。
小寒和大寒,均是反应天气冷暖温度变化的节气,每年的小寒降临日到大寒到来前的这半个月期间,可谓是一年中最严寒的时候,这也是俗话提及“冷在三九”的原因。三九,即是指从冬至日开始,经过三回的九日,也就是正处于小寒与大寒交接之际。
古人记载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均是凭借生活体验与观察到的环境、动物的变化等等。像《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小寒物候,是以鸟为主:“小寒之日,鴈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由于“禽鸟得气之先故也”,致使古人能透过雁、鹊、雉这三种鸟类状况来掌握物候的变化。
小寒三候为:“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这里是说,古人认为作为候鸟之一的大雁,是能顺阴阳而迁移,而在这时候的阳气已动,大雁也就开始朝北迁移;北方这时候已经随处可见喜鹊了,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鸲”的“鸲”为鸣叫之意,接近四九时,雉会感受到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俗谚
小寒时节,北方许多地区正值歇冬不耕作时期,南方地区也大多在针对蔬菜越冬保暖、小麦与油菜施着冬肥,以及进行果树修剪等工作。也就是说,农人并不忙于农事,但却已经早早关心起下一次的收成状况了。
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节气预测天气的俗谚。由于这些谚语展现前人的生活经验,我们不妨参考、验证看看是否有理。
民众时常依据小寒的降雪状况、气温与雨水变化等等因素来预测来年的农事与气候,像“小寒暖,立春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无雨,大暑必旱”、“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小寒寒,惊蛰暖”、“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和”均是透露前人的看法。
民俗
从传统中医观点来看,人们在历经了春季、夏季、秋季的消耗后,气血偏衰,而面临最寒冷、阴邪之气颇盛的“三九”到来时,可适合合理的滋补,以进一步抵御寒气侵袭。故民间盛行“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在小寒食补方面,则讲究“温润”,也就是运用羊肉、鸡肉等肉类,以及大葱、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等温热食物来补身体。
其实,人们也早就养成在寒冬腊月期间多多保养身体,致使各地形塑诸多特色的小寒食俗。例如:北京人会吃使用白米、红豆、栗子、江米、黄米、小米、去皮枣泥等等食材熬煮成的腊八粥,以驱除体内寒气,达到养血养气之功效;南京人在小寒期间会吃菜饭(拿生姜粒、南京特色的“矮脚黄”青菜、咸肉、香肠片、板鸭丁跟糯米一起煮);广州人习惯在小寒早上享用糯米饭(搭配了炒香的腊肠与腊肉等广州腊味、花生、碎白葱等等);江浙一带的居民习惯在小寒时吃能延年益寿的花生,因此当地流传着“小寒喜庆长生果”“小寒花生食来年”等俗谚;台湾人则流行在寒冷期间吃羊肉炉、帝王鸭等暖胃美食。
提及寒冬养生,不论是南方或北方,都是很适合食用糯米制作的粥与饭的。不过,过犹不及,由于糯米黏滞,比较难消化,因此须适量食用。
小寒禁忌
一、不可扫除落叶
小寒时期的落叶被称为“寒叶”,且具有失败之意。因此,传统认为,随意扫除这一些落叶,恐招致落败、挫败等状况。
二、不宜激烈或过度运动
如果我们选择在气温较低的时间,前往户外进行剧烈运动,会对心脏、气管造成较大负担,而罹患气喘的人更要格外当心,这是因为过度运动容易因冷热变化而导致气管收缩。
因此建议小寒日应避免外出跑跳,改在家中或是在室内运动场所活动筋骨即可。当然,在运动之前,可别忘记需做足暖身动作喔!
三、喝热汤后不宜外出
在小寒期间喝过热的汤的人,不适合再外出。因为喝下热汤,保持体内温热时,若在外出是很容易因为忽冷忽热而引发身体不适的。罹患高血压的人则更给注意,避免引发中风危机喔!
四、不适合前往高山
小寒天虽然未必是到了最严寒的时候,但一些高山的气候仍十分湿冷,因此若在这时候前往高山上,筋骨是容易受寒,也容易感冒生病的。
专家认为,小寒喝过热的汤之后不宜再外出,以免导致身体不适。(图片来源:Pixabay)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