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回娘家”是约定俗成的华人传统。(图片来源:Adobe Stock)
2024年的黄历大年初二正好在2月11日,也就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已出嫁的女儿在正月初二这一日理应精心打扮,身穿新衣跟身为半子的丈夫、孩子一同回娘家探亲。因此这天又称为“迎婿日”或“女婿日”。虽然说“初二回娘家”是约定俗成的华人传统,但这一种说法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出嫁女儿只有大年初二能够回家,若选在正月初一回娘家却犯了忌讳呢?
回娘家的习俗跟起源
按照传统习俗,出嫁女儿只能够在大年初二回娘家,至于除夕、初一、初四及初五都是严格禁止回娘家的。这是因为过去观念认为,嫁出去的女儿被视为泼出去的水,她既已出嫁,凡事必须以夫家为重。在过年期间,如果她偏偏选择在大年初二以外的时间回娘家,恐失掉福份,惹得晦气上身,甚至恐导致娘家变得贫穷。不过,出嫁女儿如果非得选择在大年初二以外的时间回娘家,必须携带“油”进门,借此表示自己只是去“游”而已。
关于正月初二回娘家,民间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关乎大明皇帝朱元璋。
话说朱元璋的第四女安庆公主虽然身为孝慈皇后嫡出,其驸马欧阳伦却是一位品行不良的恶人。一次过年,安庆公主趁着除夕偷跑回皇宫,请求朱元璋与孝慈皇后让她留在皇宫过年。可是,即使安庆公主贵为皇族,也是不能违背传统习俗,她依旧得在夫家过年、好好的侍奉长辈与夫婿。孰料,朱元璋将公主赶回府后,大年初一大清早又见到安庆公主入宫来。朱元璋不由勃然大怒,当下赐给公主一副对联“羊跪乳,媳敬婆”、横批“天经地义”,令她先向公婆拜年,等到初二再入宫来。
当朱元璋命令安庆公主正月初二回宫一事传开之后,大家纷纷跟随圣意,自此往后,初二回娘家便成为了既定习俗。
另一种说法是来自民间。据悉,古时有一名不顾父亲反对,坚决嫁给贫困男子的女子,她直到父亲去世,才在思念女儿的母亲邀约之下,跟丈夫一起回到了娘家,跟娘家亲人团聚,享用了一桌子好菜。此事遂演变出了初二回娘家的传统。
回娘家需注意的事项
在回娘家前,大家多半会准备一些伴手礼好登门拜访。对此,民俗专家杨登嵙解释,“伴手礼”其实就是出自于大年初二回娘家这一习俗,且又具有“回门礼”、“带手”、“伴手”或“等路”等俗称。之所以要准备伴手礼,主要是要让女方的父母心安,同时让亲友知道这位嫁出去的女子在夫家过得好。不过,虽是准备了礼物,但也得注意,带回娘家的礼品或水果数量,都必须采取象征着吉利的双数为佳,毕竟“好事成双”嘛!如果采取4这一个数字或单数,是很不吉利的。民间认为,奇数恐招致厄运,所以但凡遇上需要包红包,准备伴手礼等事宜时,大家都尽量避开奇数。
根据古代礼俗,出嫁女儿回娘家前,必须要穿着代表喜气洋洋的鲜艳、明亮的衣物,如若是大红色衣物最好,就是别穿丧礼常出现的黑、白两色衣物。回到娘家后,必须要先向长辈拜年。如果有携带子女回娘家,必须送鸡腿,且须在小孩的脖子上挂上使用红绒线系着的铜钱,此称“结彩带”。出嫁女儿在回到娘家后,不可洗衣、扫地,民间传统说法是指避免女儿将娘家财气给扫光,但主要用意是不希望在夫家已经忙碌到很疲累的女儿,在过年期间还在自己娘家如此劳累。这其实是娘家有意呵护女儿的作法。
一般说来,娘家都会在大年初二的中午设宴款待被尊为“贵客”的女婿。为了追求好彩头,宴席上往往会摆出象征着合家圆满、长寿、发财、高升等等美好寓意的菜肴,例如:长年菜、饺子、发糕、鱼等等。此外,传统观念认为,出嫁女儿不可在娘家吃晚餐。因为女儿出嫁后,算是外人、客人了,所以初二回娘家只能吃中餐,而且还得在傍晚前就离开,不可看见煮晚餐时的炊烟,更不可以留在娘家过夜,否则恐将娘家给“吃到底”,害得娘家变穷。
虽说大年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但难免忽然遇上事情而无法如愿回娘家。在传统习俗上,也有因应的解决方法。无法回娘家的女子这时候可以寄送自己穿过的衣物到娘家去,借此传递自己想回家的心愿,并等到黄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再回娘家,好补足大年初二无法回娘家一事。民间还存在一种说法:出嫁女儿如果连续三年没有回娘家,那么就再也无法回到娘家了。
当然,时代在变,现代人已经不会受到上述一些传统说法所限制。有些出嫁女儿甚至认为,理应多回娘家,方能好好照顾双亲,略尽孝道。其实,一年365天无论选择哪一日回娘家,只要一家人平安和乐便是上天保佑,享有莫大福气了。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