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牌匾为何常有汉字错误?专家曝真相(图)

 2024-06-24 00: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故宫中和殿匾额上的“允执厥中”四字,是由乾隆皇帝御笔所题写的。
故宫中和殿匾额上的“允执厥中”四字,是由乾隆御笔所题写的。(图片来源:Shizhao/维基百科)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现今的汉字是历经长时间的演化所成,因此许多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写法,在古代反倒可能是正确的。举例来说,许多人在参观名胜古迹时,惊讶的发现,由古人书写的牌匾居然存在诸多错字,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撇,难道古人都没有发现,都不想要把错误的汉字改正过来吗?

根据媒体报导,位在江苏省扬州的大明寺有一块写有“风流宛在”的匾额,上头的“流”字就少了一点,反而是“在”字多了一点。任谁看了,都觉得是字写错了;位在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中的“避”字,则是在“辛”上多了一横……这些都还不是孤例。

只是,为什么古人这么常写错字呢?其实,这些汉字的写法在古代可能都是正确的,并非写错,只是随着字体的演变,现在的人才会对这些汉字的写法越来越感到陌生,甚至认为是古人写错字了。

有陆媒报导,不少人在知道古代牌匾上出现了许多错字后,开始去相信传闻,认为古人之所以写错字是别有用心,例如,由清朝两江总督刘坤所写的“风流宛在”的“流”字,之所以顶上少了一点、“在”字之所以旁边多了一点,主要用意跟谣传所说的——“在劝人‘少点风流,多点实在’”吻合。但是,汉字演变成现在的模样,实际上是因为中间历经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变化,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将错就错的结果。换言之,有时候我们看见古人写出来的“错字”,反倒才是正确的,是那个汉字较早的模样。例如,古人会将“明”字中的“日”写成目字旁,成为“眀”字,这就是汉代石经里的正宗写法。可是,后人偏偏杜撰说,跟明朝国运有关或关乎清代文字狱,故而将“明”字中加上一横。

像“流”字最早出现于金文上,在隶书、楷书等等后来出现的书写字体中,存在着加点或不加点的写法,像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就偏好不加点的书写方法。至于在其作品《兰亭序》内所出现的两个“流”字,都是没有加点的;像隋末唐初书法家欧阳询在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中,所出现的五个“流”字,同样是没有点的。不过,加了点的“在”字,在古代的碑帖中却是十分常见的写法。

总而言之,古人书法中的错字,实际上是有一部分是所谓的“俗体”,而在历史的过程中,如若有文人名士书写过那些俗字,后人就会更喜欢使用那些俗字,盼借此昭显自身的古文字功底深厚。

責任编辑: 初新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