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規模已突破35萬億美元大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7月30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美國財政部7月2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規模已突破35萬億美元大關。分析指巨額債務對經濟來說是一種「溫水煮青蛙」效應,2025年或成經濟轉折點。
債務規模已突破35萬億美元大關
美國財政部網站7月29日發布的betway体育手机网 數據顯示,截至7月26日,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已由前一天的34.998萬億美元上升至35.001萬億美元。
美國獨立研究機構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主席麥吉尼亞斯發表聲明說,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2023年底(12月)達到34萬億美元,在那之前三個月(9月)突破33萬億美元,再之前三個月(6月)突破32萬億美元。「這種借貸行為持續不斷,既魯莽又毫不收斂。」
根據美國彼得·彼得森基金會的測算,將這些巨額債務分攤到美國民眾身上,相當於每人負債近10.4萬美元。該基金會認為,從技術上看,美國聯邦政府債務不斷增長主要由人口老齡化、醫療成本上升和稅收入不足造成。
彼得·彼得森基金會此前警告,美國財政處在不可持續的軌道上,如果不解決,聯邦政府支出和收入之間的結構性不匹配以及利率和借貸成本的上升,將對聯邦預算、美國經濟和未來發展構成挑戰。
儘管美國債務失控的警鐘再度敲響,但眼下美國政府沒有動力削減開支、控制債務。一些媒體注意到,在當前美國大選競選活動中,債務問題幾乎沒有被提及。
麥吉尼亞斯警告說,債務是美國面臨的重大危險之一,應嚴肅對待債務問題,並盡快行動。
巨額債務對經濟來說是「溫水煮青蛙」
1月3日,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美國國債規模已經達到34萬億美元,為有史以來首次突破這一水平。
作為對比,去年9月,美國國債規模剛剛突破33萬億美元;而在40年前,美國國債規模在9070億美元左右。
更令人擔憂的是,過去一年半利率飆升使得償還國債的成本變得更加昂貴。根據美國跨黨派研究機構「負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 CRFB)的數據,國債利息支付預計將是未來30年聯邦預算中增長最快的部分。
美國摩根大通集團警告稱,巨額債務對經濟來說是一種「溫水煮青蛙」效應,因為更高的赤字和不斷膨脹的償債成本很容易變得不可持續。
「溫水煮青蛙」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潛在的問題沒有採取行動,導致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直到最終爆發出來。
摩根大通在其2024年展望中表示,「溫水煮青蛙」這個古老的比喻很適用於美國目前的債務狀況。事實上,美國的債務問題多年來一直讓經濟學家們憂心忡忡,隨著政府不斷創記錄地舉債,要求改變現狀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摩根大通策略師邁克爾.切巴萊斯特(Michael Chebalest)表示:「美國的問題在於起點:每一輪財政刺激都會讓美國向債務不可持續性更近一步,然而,我們已經習慣了對投資者影響有限的美國政府惡化的財政狀況,但有朝一日,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切巴萊斯特稱,來自市場和評級機構的壓力將迫使美國政府對其稅收和福利計畫做出實質性改變,比如徵收新的財富稅。
2025年或成經濟轉折點
面對如此嚴峻的債務形勢,2025年將成為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屆時,多項重要的財政政策將面臨調整或到期,這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改革的窗口期。
首先,2023年6月暫停的債務上限將於2025年1月1日重新生效,這將迫使財政部採取「特殊措施」來暫時避免違約。其次,《財政責任法案》中設定的預算上限也將於2025財年(2025年9月底)到期。此外,川普(特朗普)時期的《減稅與就業法案》中的多項條款也將於2025年年底到期。
負責任聯邦預算中心(CRFB)的高級副總裁戈德溫(Marc Goldwein)表示,明年的這些財政議題應該迫使立法者認真考慮改革。
他說:「我們將面臨債務上限重啟、支出上限到期、多項減稅措施到期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不討論財政政策。這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人們在面對更高的抵押貸款利率和食品價格時就能深刻感受到。」
兩黨政策中心經濟政策項目的執行主任斯奈德曼(Rachel Snyderman)也持相似觀點。她認為2025年為「立法者將財政責任置於核心地位提供了巨大機會」。她補充說:「現在是國會認真評估財政狀況的時候了。我們需要在兩黨基礎上,推動既能促進經濟增長、支持美國家庭和工人,又能確保財政責任的政策。這需要同時考慮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