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裡,BBC也盡力避免與英國政府在一些政治事件上發生摩擦。
BBC成立於1922年,它既是一家由強制收取的電視牌照費資助經營的公立廣播機構,它也享有BBC所宣稱的獨立性。這種非同尋常的情況使BBC處於一個微妙的境地.
在成立十年後,BBC就因一名前德國一戰潛艇艇長的廣播事件與當時的英國政府發生了爭執。
從那之後,BBC就一直受到歷任政府大臣的定期炮轟,指其要麼成為激進左派的溫床,要麼成為狹隘的保守派恐龍。
這與BBC在海外的聲譽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海外,BBC國際部的電臺廣播通常為其贏得愛戴和尊敬,特別是來自那些無法從正常渠道獲得公正新聞報導國家的人士更是如此。
倫敦城市大學新聞系主任羅德.艾倫表示,"比起其它任何事情來說,每個(英國)政治家都更想駕馭BBC。"
他說:"他們可以收買那些具有政治趨向的報紙業主或其它類似角色,但BBC卻比政治家的視角更大。一般說來,政治家們都仇恨這點,那是絕對的仇恨。"
BBC與英國工黨政府目前產生的爭執是,BBC記者報導稱一個匿名的英國政府官員透露,英國政府為爭取公眾支持對伊拉克開戰,而有意誇大了伊拉克的生化武器威脅。
上週,這一爭執迅速轉變成一起悲劇,前政府顧問、伊拉克武器核查員凱利博士自殺身亡,而BBC承認凱利博士是那篇引起爭議的報導的唯一"報料人"。
儘管BBC在這次事件中的角色已遭致工黨議員的嚴厲抨擊,但BBC曾經經歷過更糟糕的風暴,而催化劑通常都是戰爭。
在1956年,英國保守黨政府就對BBC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的報導非常不滿。
在1982年的福克蘭島戰爭中,當時的首相薩徹爾夫人就曾指責BBC在報導中偏袒當時的戰爭對手阿根廷一方。而在1984年的英國礦工大罷工期間,薩徹爾夫人也提出過類似指責。
再後來,在1991年的首次海灣戰爭之後,BBC(即英國廣播公司的縮寫)被人戲稱為"巴格達廣播公司"(英文縮寫也是BBC);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之後,BBC更被戲稱為"貝爾格萊德廣播公司"(英文縮寫也是BBC)。
也許,最嚴重的事件要算BBC對北愛爾蘭各派衝突的系列報導,當時,英國工黨首相威爾森據報甚至威脅將對BBC當時在1970年代的報導提出法律限制。
城市大學新聞系主任艾倫說,"最近這次爭執也沒有什麼不同。"
他認為,"不管誰在台上,BBC總是會去惹他們。"
然而,這些事件的後果對BBC的影響可能是深遠的。
艾倫認為,"與其它國家的媒體不同的是,BBC並非由商業目的所驅使,這是它與眾不同的最根本的地方。"
(轉自BBC)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BB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