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令上說,中秋節是「仲秋節」。這是因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春播夏種的穀物當在這個季節收割。我們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可以看到對人們在中秋飲酒舞蹈,喜氣洋洋慶豐收的情景的描述。
從文化和傳統的淵源上看,中秋又是「祭月節」。 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有著天然的崇拜,在古代帝王的禮制中就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就固定選在陰曆八月十五日。
到了唐,宋年間,民間中秋賞月之風就很興盛了,《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就有如下的描述:「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我連坐至曉」。許多千古叫絕的中秋詩句,多是那個時代的文人留下的。如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 一直為世人所傳頌。
中秋賞月不僅在中原漢族由來已久,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如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湖南侗族,臺灣高山族等都一直流傳著別具特色的「拜月」、「鬧月」、「行月」、「跳月」、「偷月」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活動。
天高雲淡的秋夜,天空潔淨,月亮看去既圓又大。中秋節時月亮更是圓滿,所以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唐代詩人殷文圭在《八月十五夜》中寫下著名的詩句:「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
後來民間在中秋之夜,烙制一些象徵團圓的圓餅,餅內包上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面壓上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用來祭月之後,由家中的長者將餅按照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闔家團圓。這就是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明代《西湖遊覽志余》有如下記載:「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延續至今,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在現今的中國民間習俗上,中秋節已被海內外華人視為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在結束本篇之前,真心的祝福大家與家人共同度過一個愉快的中秋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話說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