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都市小巷深處的神秘女人部落:自梳女的故事

 2003-09-24 18: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南方網訊:
都市的屋檐下,有一條小巷,小巷深處有一個幾乎被人們遺忘的角落,這裡住著一群不為人知的戴著神秘面紗的女人。

  這是一個特殊的女人部落,這個部落由12名命運多舛的女人組成,她們自稱是自梳女。「自己的頭髮自己梳,自己的衣服自己縫,自己的生活自己理,自己的苦樂自己享。」這是她們給自梳女的全部註釋。她們守著寂寞,吃齋拜佛,終身未嫁。

  她們中最大的已經有94歲高齡,最小的也年近七旬。她們故事的結束將使她們成為「中國最後的自梳女」而受到人們的關注。

  老屋,自梳女的「家」

  在廣東肇慶市端州區,有一個名叫塔腳的小巷,這巷子窄得可憐,最窄處只容一個人側身而過。沿曲曲彎彎的石路前行,小巷的盡頭是一排爬滿青苔的老屋。一位帶路的武警戰士說,這裡就是自梳女的家。

  時值夜幕降臨時分,小巷四周高樓大廈,燈火輝煌,這裡與都市的繁華極不協調,卻也有鬧中取靜的清雅。

  小巷出奇地幽靜,不見車來人往,不聞人聲嘈雜,一扇扇門緊緊地關閉著,生活在這裡的主人們似乎要將外面紛繁的世界拒之門外,獨享這與世隔絕的清靜。空氣裡瀰漫著淡淡的草木香味,這香味是從觀音堂裡溢出的。

  觀音堂位於小巷的中段,據當地人介紹說,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當年的這座豪宅裡設有祀堂、飯堂和住所,還有一口自用的水井,鼎盛時期曾有100多名自梳女在這裡居住,現在只剩下最後的12個姐妹了。

  據肇慶市史誌辦公室的權威人士介紹說,自梳女為廣東省所獨有,最早出現在順德等地。大概在明末清初年間,順德地區的桑蠶業日漸發達起來,過去足不出戶的女人們成了養蠶、繅絲、織錦的好手,漸漸地有了養活自己的能力。為了掙脫封建婚姻的枷鎖,為了掌握自己的命運,一群有了自食其力能力的女人,像已婚婦女一樣自己盤起頭來,以示終身不嫁,後來人如此效仿,漸漸蔓延開來。

  觀音堂的大門上貼著一副醒目的對聯:清修自在菩提地,善行同登般苦門。這大概是她們追求的人生境界了。當年的自梳女都有了自己的「家」,相繼從這裡搬了出去,可她們每天要來這裡燒香拜佛,於是,這裡又成了她們的精神領地。如果她們中有姐妹要「西歸」了,眾姐妹們會一起聚到這個「大家」來,陪自己的姐妹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對於自梳女來說,觀音堂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她們不願意讓外人窺探這裡的隱秘,也不願意讓外人打破她們生活的寧靜。因為駐地的武警戰士和這裡的自梳女有「親戚」關係,筆者破例地被獲准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認識了這群頗具傳奇色彩的自梳女。

  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夏惠甜,是年67歲,是自梳女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夏姑婆原本是個孤兒,不到一歲被當自梳女的姨媽收養,15歲那年,她像姨媽一樣盤起頭來當了自梳女。

  當夏姑婆用那雙乾癟如柴的手推開她家那扇陳舊的木門時,呈現在眼前的景物讓筆者張大嘴巴只說了一個字--啊!屋子狹小而陰暗,一盞早該進博物館的油燈閃爍著飄忽不定的光,牆上掛著一張看不出年份的老「黃曆」,床上沒有被褥,只有一張涼席,這涼席是夏姑婆親手編織的。過去以織席為生,現在人老了靠政府發給的救濟金過日子。整個屋子裡找不到一件現代家用電器。

  趙慧明老人是自梳女姐妹中惟一能寫會算的一個,說能寫,也只是能寫出自己的名字,說會算,也只不過是會算算日常生活中簡單的「豆腐賬」。65歲的她,身體硬朗,腿腳勤快,每天到市場去買菜,買回來再送到各家各戶,她完全是自願的。她說:「我年輕的時候,也想成個家,可那個年代年景不好,婦女沒有社會地位,一個女人成了家,生了一群孩子,生得起養不起啊,身邊很多姐妹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後來我橫下心當了自梳女,養不起家就自己養活自己吧。年輕的時候我們靠織席為生,人老了咋辦呢?好在有我們這些姐妹呢,大家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平時我們都在自己家裡過日子,到了過『百歲』的時候,所有的姐妹都集中到齋堂裡來,齋堂裡有一口井,有三個灶,這一段日子我們姐妹一起過集體生活,要『走』的姐妹安靜地躺在齋堂裡,由姐妹們輪流伺候著,那才是真正的福份呢。辛勞了一生,那時候覺得該歇歇腳了,姐妹們整天整夜地陪在你身邊,直到『走』了為止。我們雖然沒有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可臨終了一點也不孤獨。」

  時年86歲的黃三妹不久前摔了一跤,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黃姑婆是個性格開朗的人,她說:「我8歲那年,父母把我送給人家當養女,我稱她是姑太,後來才知道姑太是自梳女。和姑太一起生活的時間長了,也接受了她的那種生活方式。18歲那年,姑太給我選了一個好日子,舉行了儀式。那天早上,我早早地起來洗頭,到了晌午,姑太開始給我盤頭,盤頭就意味著終身不嫁。姑太給我盤頭很認真,似乎是在一根一根地梳,一根一根地盤,邊盤邊給我講如何做人,如何做女人,如何做自梳女。講到動心處,忍不住地流眼淚,那淚落在我的臉、頭上,一滴又一滴。那頭用了大半天時間才盤好。一個人生活,沒感到有什麼不好,過得挺自由,沒有多少塵世間煩心的事。我們這些人很團結,一人有事大家幫忙。」

  夏姑婆在自梳女姐妹中是惟一一個「兒孫滿堂」的人。50多年前她收了一個養女,如今養女也兒孫滿堂了。逢年過節,女兒全家人都會來,兒孫繞膝,其樂融融。看著女兒有個幸福的家,夏姑婆由衷地發出感嘆:現在世道不同了,再也沒有人當自梳女了!

  自梳女,兵兒子

  那是10年前的一個夏天,端州區中隊的武警官兵正在進行實彈射擊訓練,突然下起大雨,指導員韋現恆帶領部隊來到附近的觀音堂屋檐下避雨。就在這時,觀音堂裡走出幾位阿婆,見門口站滿了拿槍的軍人,毫不客氣地下了驅逐令:「快滾開!」邊說邊一起上前,把前來躲雨的官兵一個個推到雨中。不得已,指導員帶領官兵們冒雨趕回中隊。

  後來從街道居委會得知,她們是自梳女,她們並不完滿的人生經歷養成了她們與社會和人群格格不入的孤僻性格,老年的她們很孤獨也很淒涼,她們需要幫助也需要關愛。從此,官兵們帶著誠摯的愛心走進這個特殊的女人部落。

  那個炎熱的夏日,官兵們拿來鐵鍬、掃把和籮筐,把小巷多年積存的垃圾全部搬運出去。自梳女們在官兵們背後議論開來:我看這些兵真的是好人。

  那天,84歲高齡的吳姑婆下地幹活,突然胃病發作。排長黃繼強路過遇上,二話沒說,背起姑婆將她送到附近的醫院,掛號、打針、取藥,黃排長跑上跑下,像照料自己的親人一樣照顧姑婆。她出院那天,拉著黃繼強的手流著淚說:「以前錯怪你們了。」吳姑婆說,她自從當了自梳女,還是頭一次流眼淚。

  現任指導員李小平說,姑婆們長期生活在封閉的世界裡,很多事都感到新鮮,每逢中隊放電影,他們都把這些老人接來,她們中間沒有人看過電影,現在是場場必到。老人們身體大多有病,中隊堅持派衛生員定期為她們檢查身體。記得有一次衛生員小劉去為姑婆們檢查身體,他要四姑婆捲起衣袖量血壓時,四姑婆勉為其難地對身邊的姐妹說,70多歲的人了,還是頭一次讓男人們碰我的手。四姑婆話剛出口,立刻引起在場的姐妹們一陣哄笑,大家一起笑得淚流滿面。

  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她們的故事也許很快就要結束了,可作為一頁歷史它將記錄下時代與女人的命運。別了,自梳女!別了,那個留給女人心靈創傷的時代!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