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並沒有真正系統地學習過經濟學,我讀的是工商管理。但我覺得大學對人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一個人的最終發展並不絕對地依賴大學教育。我對經濟學的理解和認識完全來自業餘愛好,甚至是日常生活。至於說我偏向某種理論,那只能說我對經濟學的愛好和理解是建立在我個人對心理學和哲學的愛好之上。關於我對大陸經濟學者的藐視,完全是誤解,大陸的經濟學者有著從充分的學識,也經過了良好餓訓練,他們的知識和見識遠高於我這個經濟學愛好者。但我所鄙視的是大陸經濟學者怯懦和搖擺,儘管大陸學者有著良好的知識和分析能力,但更多的是放棄了自己的良心和一個經濟學者的道德。舉個例子來講,不久前,格林斯潘講了幾句關於大陸匯率的話,結果這幾句非常含糊的話就被大陸經濟學者片面的引用,成為了格氏認定人民幣非要貶值的理論根據。當時我看到大陸學者如此引用感到非常的可笑,於是在大陸的一個著名經濟論壇上發帖說明,結果還引來一位網友的激烈反駁和譏諷。為此,我在上篇文章中特意提到這件事情,並強烈的質疑大陸經濟學者片面理解引用格氏講話的意圖。結果如何呢?在短短的一週之內,國內的經濟學者風向果然大變,人民幣貶值之事尚未辯論明白,馬上就將思想和主題轉移到了「中國面臨經濟通貨膨脹」的議題上去了。並有報導說:中共上層非常重視未來的通貨膨脹問題。同樣的經濟學者,一週之前高唱中國經濟一片大好,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一週之後又根據格氏的講話將自己的觀點轉向了中國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人民幣面臨著巨幅貶值。各位讀者可以看一看,這樣的中國經濟學者如何讓我佩服?如何不讓我蔑視?
有一些讀者認為我的文章是在詆毀中國,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有些讀者認為我看問題片面激進。其實,看經濟問題必須要看整個社會,看問題必須要全面,如果單一的看經濟數據,往往會給人以錯覺。我寫文章使用一些激烈的語言完全是為了提高文章的可讀性,以引起各界的重視。任何經濟學者或經濟愛好者的研究都是為了社會,經濟理論也是為了能讓人更好地掌握未來,在經濟學中,準確預測並不是最重要的,但更重要的你是否能解釋日常經濟生活,能否能預測到未來的大致方向,這樣一來就可以提前使用必要的手段來阻止未來的浪費的損失,這才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課題。
其實,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會崩潰很簡單,主要看四個問題:
1. 金融是否穩定。
2. 企業是否有競爭力。
3. 社會是否穩定。
4. 人民對政府是否信任。
如果我們能從這四個方面進行一些詳細的分析,我們不難準確的判斷出這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無視這四個方面的問題,這個國家必然會逐步走向崩潰。
或許有些讀者會認為我這篇文章又在語出驚人,故弄玄虛。但,我想請各位讀者在讀過這些分析和數據之後就會有自己的判斷。事實往往隱藏在假象之中。
胡溫政府上臺之後,溫家寶先生在今年三月十八日講: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率是25%,國有銀行去年的不良資產下降了3%,不良資產降低到了目前的一萬八千億元,整整降低了四百六十多億元。從表面上看似乎成績非常巨大,而中共媒體也整天以這個數據來說明中國金融改革的巨大成績。並推斷說,按照這個速度,大約在三年內,也就是按照WTO規定,中國全面開放金融領域之前,中國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完全可以降低到15%以內,中國的國有銀行完全有能力抵擋海外銀行的衝擊。
但是,當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看中國數據的時候,我卻又感到了深深的不安。根據中國四大銀行自己公布的經濟數據看:工商銀行使用了三百八十一億元的利潤填補不良資產,建設銀行使用了三百零一億元,農業銀行使用了八十四億元,目前飽受抨擊的中國銀行則動用了三百八十一億元,佔銀行全年利潤的92%。四大國有銀行在2002年為消除不良資產而投入了高達一千一百二十七億元人民幣,全國百姓人均94元人民幣。各位看到這個數據先不要生氣,最重要的問題還在下面,這就是既然四大國有銀行拿出了1127億元來消除壞帳,但溫家寶總理怎麼會說只消除了460億元人民幣的壞帳呢?難道是溫家寶先生說謊了嗎?其實,溫家寶先生並沒有說謊,真正的原因是,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在消除460億人民幣壞帳的同時,一年內又增加了700多億元人民幣的新壞帳,新增加的壞帳竟然接近於消除的壞帳的兩倍。各位讀者,你們覺得可怕嗎?但更可怕的是,2002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一年,無論是國際環境,還是國內環境都是中國改革開發的二十年來最好的一年,企業的經濟效益也是最好的一年。在這樣好的環境下,中國的企業和銀行竟然還出現如此大的不良資產,你說這不可怕嗎?
在兩年前,我寫了一系列文章評論中國加入WTO問題,我指出:中國目前加入WTO的時機並不適合,已經錯過了最佳的加入時機,中國大陸為瞭解決政治問題而對中國百姓說謊,在政治上不進行改革和準備,在經濟上毫無準備地簽定WTO協議。造成了未來中國經濟崩潰的可能。今日的中國金融界正是這個問題的最具體,最危險的體現。我一直強調:中國經濟上的最大的問題不是企業,也不是生產,而是金融,最根本上的是政治體制。
按照WTO協議,中國還有三年就要開放金融。在國際金融界平均的存貸差(也就是銀行的毛利潤)只有1.5%-2%,而中國大陸的銀行是3.5%-5.5%,是國際通行標準的兩三倍。三年後,根據WTO協議,中國金融開放之後,中國銀行面臨著強烈的競爭,如果大陸銀行全部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進行存貸業務,那麼企業和個人有誰會放著低息貸款不要而要大陸國有銀行的高息貸款?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進行存貸業務,中國大陸國有銀行還能盈利嗎?還如何從利潤中拿出一千億元人民幣來沖洗壞帳?在未來,大陸銀行業所面臨的衝擊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是非常危險的。
或許有人會說:中國銀行遍佈全國,有豐富的經驗和信用,也有巨大的人力資源。其實,談這些問題都是在浪費時間,這些觀點都沒有任何可以說服人的根據來支持。我早說過,金融業是世界上投資最小,收益最大的行業,只要你有實力,任何時間進入一個國家都可以很快地取得實效。一家銀行或金融機構有要想進入中國,只要能有租辦公室的錢,在加上一些辦公設備和費用,幾十萬元人民幣就可以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地區建立一個儲蓄所或分行。人力資源也只需要拿出高薪和獎勵辦法,就可以將大陸國有銀行中經驗豐富的信貸主任們挖走,年薪百萬人民幣對與海外銀行而言,那簡直是小菜一碟。金融行業外的人士可能並不清楚,在海外金融界,每個企業中的核心人士大約只佔5%,而這5%的人決定著這個企業的興衰,其薪金也佔這個企業全部薪金的60%以上。海外金融界進入中國,只要利用高薪和福利制度將中國金融界的這少部分精英挖過來,中國金融界就會馬上出現雪崩現象。大量的客戶就會隨著這批精英轉向海外金融機構,更何況海外的金融界有著更多,更好的經驗和實力。而人民幣業務對海外金融界的開放,更是對中國國有銀行的一大衝擊,諸如,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在全球擁有無數的分行,而大陸四大國有銀行卻不具備這個優勢。國內客戶只要將自己的儲蓄存進開辦人民幣業務的海外金融機構,這些個人就可以使用這些海外銀行的儲蓄卡和信用卡在全球提款和消費。中國的外匯管制也就會名存實亡。當中國居民在海外消費,借貸了海外金融機構的金錢,中國政府總不能不讓海外放款機構向中國百姓討還借款吧?從另一個角度上看,根據中國四大國有銀行自己公布的數據顯示,國有銀行的盈利全部來源於中國東部沿海城市及少部分的優質客戶。儘管國有銀行號稱在大陸擁有十萬個分行,但內地的分行中卻有80%是虧損的。真正盈利的不足20%。海外銀行根本就不需要在大陸內地開設分行,只需要在主要城市中開辦一家分行,就完全可以在大陸的金融界引發地震。中國大陸目前的儲蓄額高達八萬億,但海外金融機構只要將一萬億儲蓄吸引走,中國的國有銀行就會全面虧損,所謂的自救就會成為一個空話。難道中國老百姓就真的傻到只認中國銀行有信用,而不認為海外銀行有信用嗎?
有人曾問我:你說中國經濟會崩潰,什麼時間會崩潰?其實,這個問題只要看中國銀行業就能知道。2005中國金融開放,按照過去的經驗,海外金融機構在一個國家金融開放之後的三年才能真正進入這個國家的金融行業,我們無論從南美的巴西,阿根庭還是亞洲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都可以看到這點。在這三年中,有實力的海外金融機構基本都可以站住腳根,沒有實力的也會知難而退。這些有實力的金融機構之所以能站住,就是因為他們在三年的時間裏已經爭取到了大量的優質客戶。以我保守的估計,到了2008年,海外金融機構將爭奪到兩萬億美元的儲蓄存款。而這個推測的根據是由海外獨資及合資企業在中國經濟中所佔比例而來,一旦海外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這些優質客戶就會「重返家園」,回到海外金融機構的懷抱。中國國有銀行的壟斷就會被打破。而中國國有銀行因為優質客戶的流失,國內居民的高額儲蓄就會成為嚴重的負擔,虧損日益嚴重。金融機構失去了流通性就會逐步走向滅亡。這個時候,危機就會累積到了極點,國有銀行因為失去了優質客戶就要降低息差來爭取客戶,降低息差就意味著利潤降低甚至是消失。而到了2008年,中國召開奧運會,各項開支巨大,低效率的奧運投資無法盡快收回,銀行壞帳巨幅增加。這樣的結果就會對中國的國有銀行產生真正的危機。人民的信任就會喪失。縱觀世界各國的經濟危機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在短短的一週之內摧毀整個國家經濟。而目前中國賴以生存的「國家信用」也會蕩然無存。事實上,發生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無論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的領導人都在使用「國家信用」來挽救本國經濟,但最終的結果是「國家信用」全面破產,無一不是遭到了失敗。畢竟,在百姓心中,百姓個人的利益要遠高於國家利益。魑荒苤竿(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草庵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