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中國農產品外貿形勢的根本逆轉,進口首次大於出口;首度出現農產品貿易赤字。而在過去八年,中國平均每年擁有農產品盈餘43億美元,只不過,盈餘逐年遞減,去年減為7.6億美元,今年則陡現赤字37.3億美元。
這一逆轉,固然與中國加入WTO後,按規定降低農產品關稅、開發糧食市場有關,更主要的,卻是因為中國農業形勢的全面惡化。
「高速增長」、「一枝獨秀」的經濟神話,是以大城市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和盤旋延伸的高速公路來象徵的,但是,農村破敗、農業滑坡、農民赤貧、城鄉差距擴大、貧富懸殊加劇、貧困人口增加,卻構成一幅絕然相反的圖景。這一比例失調的圖景,源自鄧小平出臺的、江澤民強化的「出賣與收買」政策:出賣廣大農民,收買城市居民;犧牲下崗失業工人,籠絡知識精英;漠視弱勢群體,豢養軍隊警察;犧牲農村,填充城市;犧牲農業,填補工業。變「工農聯盟」為「官商聯盟」。一系列短期行為,造成中國社會發展水平的嚴重失衡。
作為被出賣和犧牲的主要對象,除了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短暫地好過一陣之外,半個多世紀裡,九億農民的日子,可說是暗無天日,一直陷於貧富分化中貧的一極。戶籍制度讓他們生不如人,層層剝削令他們一貧如洗。在所謂「高速增長」的年代裡,官商合謀的「圈地運動」,使他們喪失了從祖先那裡傳承千百年、賴以存活的大量土地,這一喪失,是永久性的和無可挽回的。在失地過程中,補償費被拖欠,遷移費遭挪用,許多農民不僅失去土地,而且淪入新的貧困,有者,甚至無家可歸。
所謂「三農」問題,達到歷史性的臨界點:從2000年開始,中國城鄉差距重新回到1978年以前的水平;從2004年開始,中國人均糧食擁有量下降到二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中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去年就銳減1億畝,人均耕地創歷史最低點;一億民工工資遭拖欠,拖欠額高達1000億人民幣以上;2003年,中國貧困人口不降反增。國際上普遍認定:中國貧困人口仍然還有2億,其中主要為農民。
鑒於形勢嚴峻,今年,胡溫當局緊急為農民減稅,但許多問題,積重難返,並非一收一放的應付性政策所能解決。
單說中國因不斷失地而陷入空前嚴重的糧食危機,就已經無從抓起。從 1999年開始,連續5年,糧食減產,減產速度之劇,連當局自己都說:「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是中共建政以來,第二次糧食大減產。第一次大減產,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毛澤東的「大躍進」,導致國民經濟崩潰,數千萬民眾被活活餓死。這第二次大減產的幅度,超過第一次,使中國人均糧食擁有量一下子退還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水平!
曾幾何時,中國當局大聲吹噓「以佔全球7%的耕地,養活佔全球21% 的人口。」而今,這21%的人口,卻要由全世界來養活。從此,中國只有大舉從國外進口糧食,以糊眾口。然而,世界大米的年出口總量為2600萬噸,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其年進口需求就高達2000萬噸!「誰來養活中國?」這一命題,終於嚴峻而現實地擺在世界面前,無辜的世界,隨時面對另一波來勢洶湧的「黃禍」。正所謂:禍起蕭牆。
(自由亞洲電臺特約評論員陳勁松)(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