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前為蜀漢丞相,生前曾封武鄉侯(武鄉,今漢中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封為「忠武侯」,因此,世人尊其祠廟為「武侯祠」。
但「武侯祠」的興建,並非順理成章,一帆風順。
孔明謝世,一時蜀漢國傾樑柱,民失相父,舉國上下,莫不悲絕,百姓請建祠廟,但朝廷以禮數不合,不許建祠。於是每年清明時節,民眾於曠野對天設祭,舉國痛喚魂兮歸來。
就這樣,三十年後,朝廷見民心難違,始允許在諸葛亮殉職的定軍山建祠廟。不想此例一開,各地紛紛建造武侯祠,以至全國武侯祠林立。到現在,究竟有多少座武侯祠,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屈指數來,就有成都武侯祠、陝西勉縣武侯祠、南陽武侯祠、襄陽古隆中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甘肅祁山武侯祠、陝西城固武侯祠,還有五丈原諸葛廟,湖北蒲圻武侯宮,湖北黃陵廟武侯祠等等、等等。
近年,因諸葛亮後世子孫居住的浙江蘭溪諸葛鎮也漸負盛名,諸葛鎮亦建有丞相祠堂。
有這麼多的祠廟來紀念諸葛丞相,並不過分。因為在百姓的心目中,有著三顧茅廬、三分天下、借東風、草般借箭、火燒赤壁、水淹七軍,七擒孟獲、空城計、六出歧山……傳奇故事的諸葛孔明,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智者,同時,又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耿耿忠臣。
正因如此,到成都來,武侯祠也是一定要看,一定要拜謁的。
但是,作為一個外地人,一個凡夫俗子,絕不像孔明先生,對一切瞭如指掌,可以神機妙算,所以,我們懵懵懂懂,誤打誤撞,從邊門就走進了成都武侯祠。
進了武侯祠,先就看到了惠陵,劉備與甘、穆二夫人的合葬陵墓。看到--
帝本燕人,曾向鄉祠崇百祀;
蜀為正統,漫言天下尚三分。
還有--
一抔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塚?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這些分明是講劉備,還有劉備與曹操對比評價的。當時頗為不解,說到諸葛亮,對劉備、曹操作些評價,倒也理所應當,但武侯祠內何以有劉備墓呢?
儘管不明就里,我們仍然看下去。
看「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郭沫若),看「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董必武),看「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張儼),看「親賢臣國乃興,當年三顧頻煩,始延得漢家正統;濟大事人為本,今日四方靡騁,願佑茲蜀部遺黎」(馮煦),看「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流風於遺蹟,萬古清高」(馮玉祥),看「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諧誤,後來治蜀要深思」(趙藩)……
看完之後,從另一大門走出,與妻子在門口攝影留念之後,回頭一看,門眉上赫然掛著「漢昭烈廟」的匾額,這武侯祠怎麼成了劉備廟了?把我弄得更加糊塗了。
後來,請教別人,查閱資料,方明白早年武侯祠與劉備廟毗鄰,但武侯祠香燭興旺,而劉備廟卻門可羅雀。明朝初年,帝世之冑朱椿來拜,見此情景,覺乾坤顛倒,君不如臣,很不是滋味,便下令廢武侯祠,只在劉備殿附帶供奉諸葛亮。不想事與願違,百姓反倒把整座廟宇統稱武侯祠,香火更盛。到康熙年間,為解決這個矛盾,乾脆改為君臣合廟,劉備在前,諸葛在後,以後朝廷為突出劉備,多次重申這祠的正名為「漢昭烈廟」,並在大門上懸以巨匾,但歷朝歷代,百姓總是稱它為武侯祠。
所以,漫遊武侯祠,總讓人有諸葛為主,劉備為次之感。而鄒魯的詩句,「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勛業,丞相功高百代思」,道出了個中緣由。
劉備雖然貴為君王,但在他身後,留下了不少的笑談,諸如: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劉備編草鞋──內行…… 況且劉備死後,劉禪為「扶不起的阿斗」,蜀漢局勢惡化,此時的諸葛亮,更是以超凡的才幹、絕頂的智慧、決絕果斷的勇氣,挽狂瀾於既倒。
所以,神機妙算,戰功卓著,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扭轉乾坤,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遠遠高過劉備,那反倒是正常的了。
公道自在民心。
(明心)
- 關鍵字搜索:
- 游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