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全世界去扭虧一個接一個,中國的領先企業都開始到國外收購企業;很巧合,大家買的全是外國人自己玩不轉了的虧損企業。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竟然就這樣從扭虧開始!於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是:中國的企業家,怎麼樣才能扭虧外國企業?
一、時間拖不起:TCL、聯想扭虧底線只有兩年
靠母公司在本土市場產生的利潤和融資,也許可以度過國內並購的虧損期,但絕對填補不了國外企業的虧損黑洞。年利潤在10億元人民幣左右,在國內就算是非常好的企業了;可湯姆遜一年虧1.24 億歐元,約13億人民幣,IBM虧2.5億美元,約22億人民幣,算上收購時付出的幾億元現金,TCL和聯想絕對無法忍受所收購國外企業超過2年的虧損!也就是說,扭虧不再是輕鬆的「小兒科」,而變成了必須過的險關。
二、慣用扭虧方法在國外很可能施展不開
在國內慣常採用的扭虧措施,在國外可能完全施展不出來。比如裁員(國內叫下崗)這個最常用最好用的扭虧辦法,在歐洲會遇到強大的工會抵抗、政府限制和社會壓力。TCL在法國就碰到了這樣的難題:一個企業有七、八個工會組織,政府勞工部門只批准幾十個員工的裁員計畫,而且由於社會福利,裁員不一定減得了負。(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