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BBC透視中國:爺爺政治何時休?

 2005-05-17 00:4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BBC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方壺齋)連戰訪問大陸塵埃落定,宋楚瑜也已經打道回府。然而西安市後宰門小學歡迎連戰的表演所用的「連爺爺」一詞,已經成為天下笑柄。

我在臺灣中天電視看到連戰回去後放「冗長」錄像給同僚看,其中有兒童聲嘶力竭地喊「連爺爺」的鏡頭,還說「連爺爺您回來了」這樣的話,記憶尤新,回想起來還讓我渾身起雞皮疙瘩。

連戰回到臺灣,反對人士抗議的時候就說:「連爺爺,你別回來了!」諷刺之情躍然而出。

敬老,還是獻媚?

管政客叫爺爺,是大陸教孩子的慣技。鄧爺爺、江爺爺,等等,都有證據可以在網上找到。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喊過「毛爺爺」。現在毛澤東死了那麼久了,「毛爺爺」一詞居然也充斥大陸媒體,特別是常常出現在與青少年有關的報導中。

有人說,中國的小孩子管年紀大的人叫伯伯,爺爺是很正常的。不錯。用這些詞語稱呼長輩,有敬老之意。問題是用在政治人物身上,則有獻媚之嫌,而且,到底是小孩子在獻媚,還是設計這種稱呼的大人在獻媚,很難說清楚。因為說不清楚,最好不要用,免得別人說你是藉著小孩子的純真走私自己的齷齪。

美國的大人跟小孩子說起美國總統,都是用「總統」一詞。當然,美國的小孩子也不管陌生人叫爺爺。不過,稱呼總統為總統,不獨是美國語言文化的習俗,而且也是體現一種「正名」的精神。名不正則言不順。 一個政客和民眾的關係,是由他的職位稱號體現的。隨隨便便地用親屬稱謂代替之, 就模糊了本來的關係。

可能有人會說,小孩子不懂政治,連戰在他們眼睛裡只不過是一個老人。但是表演詞不是小孩子自己寫的。新聞報導是給全國人民看的。國民黨主席變成了連爺爺。國共接觸成了走親戚。用北京人的話說,這哪兒跟哪兒呀!

有一則新聞報導裡有這樣一段話:「談及校友連戰來訪對學校的影響時,後宰門小學校長白彩玲坦然表示,他們要把連先生的來訪看成一次難得的教育契機,教育學校師生學習連戰這位老校友的『博愛之心』和『博學之才』,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新發展。」

很顯然,這位校長眼裡, 連戰已經不是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裡所包含的兩岸關係,制度分野,臺灣政壇上的風風雨雨,都消失在「連爺爺」一詞裡了。真不知道這裡所謂的連戰的「博愛之心」,是從什麼得出來的印象,難道就是那十萬塊錢?臺灣人說那是連戰在大陸當阿公賞的紅包。 我覺得有道理。要是他在北京就拿出十萬塊錢給希望小學,倒可以說是體現了博愛之心。

順手在網上搜索了幾個 "X 爺爺", 看到的無不是大陸媒體的糟粕之作並由此想到這種爺爺政治根本就是從小培養國民的奴性和對政治人物的個人崇拜。毛澤東已經死了,可是在少兒節目的電臺裡,主持人和少年兒童的嘉賓都用「毛爺爺」稱呼之。在上海一個毛澤東舊居,中學生講解員告訴記者:「我是民立中學的學生。我們是自願來講解的。過去,我們不太瞭解毛爺爺,不太瞭解中國革命。通過講解,我們瞭解了歷史,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自不易的,我越來越崇拜毛爺爺 [我的著重號]。」 (新華網)

這種對毛澤東的認知,難道是不斷走向開放的中國所需要的嗎?

上海一個十歲的小學生作文這樣寫:「故事發生在1928年,這一年是鄧爺爺一生最難忘的一年,也是最關鍵的一年。大革命失敗以後,蔣介石發動了『四. 一二』反革命叛亂,中國頓時籠罩在白色恐怖中……當時年僅24歲的黨的第一代傑出領導人--鄧小平,以大無畏的革命者的氣概,與魔鬼們進行較量,顯示了高超的領袖藝術和膽略。

看完影片,鄧爺爺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智慧不時地鼓舞著,感動著我,震撼著我,我決心要做一個像鄧爺爺一樣的人。」

有一次我在美國一個公共圖書館臨時用一下一個沒人在用的電腦,屏幕上的兒童內容顯示剛剛有一個小孩子用過。我沒有關掉那個界面,而是另外開啟了一個。過了一會兒,走過來一個看起來不到十歲的小女孩。她不卑不亢地告訴我,如果我要用電腦,應該先到圖書館館員那裡登記排隊。我相信,這樣的心態,絕不會出現在被教導稱政治人物為爺爺的孩子身上。因為當你一個勁兒地把自己當孫子的時候,你是站不直腰的。

教育

某學校的一個老師教一篇有關鄧小平的語文課文時,出現了這樣的情景:

師:下面我們就重點研究這幾句話。齊讀第一句(出示句子:我又緊張又激動,心怦怦地跳個不停。)
  誰想讀,舉手讀(生讀)
  師:「緊張」相反的詞是什麼?
 生:放鬆
  生:輕鬆
  師:對,就像你這樣的放鬆、輕鬆。為什麼文中的「我」這樣緊張,不放鬆,不輕鬆呢?請聯繫前文想想看。
  生:他想見鄧爺爺
  師:為什麼見鄧爺爺就緊張呢?
  生:鄧爺爺是國家領導人
  生:鄧爺爺是軍事家
  生:鄧爺爺是國家主席
  生:……
  師:鄧爺爺的原名是什麼?
  (生齊說:鄧小平)
  師:(有感情地講述鄧小平有關事跡)  就是這樣的一位領導人要來看我表演計算機,我能不緊張嗎?
  那他為什麼激動?
  生:他想馬上能見到鄧爺爺了。
  師:你理解作者此時的心情了嗎?因為又緊張又激動,所以心怦怦地跳個不停。
  把手放在胸口,來讀一讀。
  (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
  師:你們的心理感受都一樣,但竇老師的感受不一樣,老師這樣讀,行嗎?
  假如我是一個很外向的人,我這麼讀(師讀)
  生:不行!
  師:假如我是一個很內向而富有詩意的人,我這麼讀(師讀)
  生:不行!
  師:那好,我保留意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你想怎麼讀就怎麼讀。
  (生自由讀句子)
  師:在大家又緊張又的時候,鄧爺爺來了(出示鄧小平圖片)
  快向鄧爺爺問好!
  (生紛紛說"鄧爺爺好!")
  師:能不能語言豐富些?
  生:鄧爺爺,見到您很高興。
  生:鄧爺爺,您辛苦了!
  生:鄧爺爺,我的心怦怦地跳個不停。
  生:鄧爺爺,您是國家領導人,我很歡迎您。
  師:快擺起手來,向鄧爺爺問好,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生問好)

這裡的教學方式灌輸給孩子的信息是什麼?國家領導人的來訪,是一種「幸臨」,小民自當誠惶誠恐。幾千年的皇民心態就這樣一代代地通過語言傳承下去了。

美國前不久完成的一項調查表明,美國中學生裡關於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認識極為模糊,不少學生認為政府有權搞新聞檢查,有權控制輿論。但是在這個調查中也發現,凡是在學校裡為小報擔任記者和編輯的學生,對言論自由的肯定程度都比較高。調查建議應該重視中學生的新聞學教育。

現在來看看西安市後宰門小學的小記者對連戰所要做的訪問是什麼心態。據報導,五名小記者沒有能夠採訪連戰,很是遺憾。

有關報導寫道:「昨晚9時,經努力爭取,本報記者見到了孩子們寫給連戰先生信件的原件。通過信件,記者感受到5名孩子對連爺爺的崇敬和祝福。

以校友的身份向您敬禮:在劉瀚祥同學的心目中,「連爺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在信中寫道:「您的母校是後宰門小學,我現在也是後宰門小學的一員,以校友的身份,我向您致以崇高的敬禮。」他想通過連戰爺爺向臺灣的小朋友們問好,「希望我們能夠手拉手、心連心,一起全面發展。」他最大的希望是和連爺爺照一張照片,作為自己「一生的紀念」。

您小時候的學校是啥樣子:周融同學希望問問連爺爺:「回到母校,覺得變化大嗎?真想聽您講一講母校從前是個什麼樣子。」她很希望「什麼時候能帶臺灣的小朋友去參觀兵馬俑」,同時她還「有點擔心,擔心您看我小,不理我,不在意我提出的問題。」

向老校友討教學習經驗 李弈欣同學在信中寫道:「聽說您小時候在班裡是甲長(學生幹部),我想向您取取經,您是如何學習的?在您小的時候,經常會有日軍的襲擊,經常會躲進防空洞,您是如何在這種環境下學習的?臺灣的小朋友學習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站在母校土地上心情如何 井伊娜同學寫道:「雖然您小時候環境不好,但您的學習成績一定很好吧?您一定很用功吧?您小時候的夢想是什麼?您現在站在母校的土地上心情如何?」「臺灣的小朋友也能夠天天背著書包坐在漂亮的教室裡嗎?」

我們期待您的再次到來:童馨同學想「跟您說幾句話」,以瞭解「連爺爺回到母校的心情和您小時候的學習、生活情況」,還想請連爺爺帶去對臺灣小朋友的美好祝福。但是,聽說「您在母校只能待40多分鐘,我想採訪您的夢想這次就可能無法實現了,不知爺爺您什麼時候還能再回到母校,我們期待您的再次到來!」(來源:華商報)

採訪一個政治人物,先入為主的是對他的「崇敬」。想問的問題跟採訪文藝界明星差不多。我把這個報導貼到網上後,有的網友說,他們應該問:「臺灣的小朋友也上希望小學麼?」此言有理。從這些可愛的小記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將來大陸的新聞界真是沒戲可唱了。

最後查了一下「江爺爺」,看到一則新聞,說是揚州某小學一個女生寫信給江爺爺,請他回母校看看。江爺爺後來回了信。報導寫道:「吳霜的父親吳佳迅告訴記者:當時吳霜代表東關中心小學的1700名學生給江澤民爺爺寫信,她和同學們根本沒有想到江爺爺在百忙中竟然回了信,因此當揚州市領導和東關小學領導一起把江澤民的信帶到學校時,全學校都沸騰了。吳霜和許多同學激動得流出了淚水。吳先生描述當時的情景,全校師生在操場上聽吳霜激動地宣讀江爺爺給他母校的小學生們的回信,現場先是沸騰然後是屏住呼吸靜靜聆聽,最後又是沸騰。『整個學校像是過節似的。'吳先生說,許多家長都早早趕來與孩子們一起聽信。」

這篇報導報的是這個現在已經上了中學的吳霜的另一則新聞,標題是「曾給江澤民寫信的小學生吳霜邀北京同學下揚州」。

一個小學生給江澤民寫信,江澤民回信,於是她成了新聞人物,讓我想起文革中給毛澤東寫信的李慶霖。這種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中國上演著,不斷強化的就是一個君主與臣民的關係意識。

注意,這裡報導的是「曾經」給江澤民寫信的小學生。這表明,她將一生因為這封信而受到媒體關注。以後不知道還會有多少個「曾經」新聞出來。

在美國,哪個給總統寫信的人成了新聞人物?總統的回信什麼時候成了激動人心的事情?布希親自關心植物人夏沃的生死,招來的卻是一片抨擊。

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應該向這種爺爺政治,君臣政治告別了,否則,我們這個民族永遠長大不起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