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假新聞的數量是越來越多,市場是越來越大。
比如最近的「蔡小飛自殺事件」--這個蔡小飛據說是個18歲的「少年作家」,在他14歲時,就寫出了轟動上海文壇的作品。在今年的天津高考中,他寫了一篇「高考反文」,卻獲得了滿分;但是在6月20日那天,這個才華橫溢的「少年作家」卻因女友變心,而在天津某賓館跳樓自殺。這件事經過北京某媒體報導後,迅速在網上流傳了開去,一時間,對「少年作家」的惋惜之聲充斥網路。還有一些人藉此事件對高考制度展開了抨擊,因為從「少年作家」滿分作文的內容來看,真正害死他的是高考制度。
但是,所謂的「蔡小飛自殺事件」,現在已經被若干媒體證明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然而人們的同情心已經潑出去了,現在卻要生生地收回來,多少顯得有些尷尬,不過感到更尷尬的應該是媒體--除了不經核實事情真相就報導的媒體外,那些調查「假新聞」疑點和出爐經過的媒體,也應該感到尷尬--這不是「假新聞」在為新聞界提供新聞素材麼?
「蔡小飛自殺事件」也許是惡作劇,也許是惡意炒作,不過我想這件事會像一陣煙那樣,很快地就從網路上消失。但此事絕對有資格參加年終的「十大假新聞」評選。
按理說,在傳媒資訊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但事實上恰恰相反,很多人在紛繁複雜的信息面前,漸漸失去了判斷力,因此,哪怕有明顯「瑕紕」的「假新聞」,也會受到眾人的「追捧」。而媒體為了迎合讀者的口味,也會時不時造些「假新聞」出來。在所有「假新聞」當中,娛樂新聞佔的比重無疑是最大的,媒體卻不把娛樂類「假新聞」稱為「假新聞」,而是美名其曰「娛樂八卦」。
呵呵,新聞也是產品嘛,假酒、假藥可以在市場上銷售,憑什麼不讓「假新聞」在市場上銷售呢?再退一萬步來說,歷史書上寫的東西都有假的呢,何況新聞媒體呢?--這些「說辭」倒也不是我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根據平時的耳聞目睹,「邏輯推理」出來的。
本來「假新聞」的出處,也只有傳統的新聞媒體,但現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難免會讓一些好事之徒利用網路之便,製造些「假新聞」出來。有些「假新聞」說白了也就是愚人節時的笑話,謂之「愚樂民眾」,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有些「假新聞」卻是「別有用心」,謂之「愚弄民眾」,比如那個蔡小飛,就有「愚弄民眾」的嫌疑。
其實,「蔡小飛自殺事件」影響力的罪魁禍首,當然是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在2005年,已經讓我們充分見識了它巨大的炒作和傳播威力,不久前的芙蓉姐姐,簡直就是一個在網際網路上一夜成名的神話。
然而,「假新聞」往往是網際網路的親戚,因為眼球是網際網路最看重的東西,而「假新聞」一般都具備「眼球」。於是,在藉助了網際網路力量後的、形形色色的「假新聞」面前,失去了獨立思想和判斷力的人們,就只好在顯示器面前「抓狂」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讓人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