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麥克阿瑟認為:共軍三野的戰鬥力在四野之上(圖)

 2005-07-27 23: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二次戰役初步分析(原名:麥克阿瑟認為第三野戰軍的戰鬥力在第四野戰軍之上)

《麥克阿瑟回憶錄》279頁:

11月27日,赤色司令林彪將軍使他的全部軍隊跨過鴨綠江,投入戰爭。赤色中國就這樣進入了對美國軍隊和我們的同盟軍公開作戰的狀態。中國的兩個集團軍,與沃克作戰的第4集團軍,與阿爾曼作戰的第3集團軍,以壓倒優勢的兵力展開進攻。

第4集團軍擊潰了南朝鮮第2軍,從而使美國第8集團軍的側翼暴露。沃克立刻指揮按原定計畫迅速撤退。第2師和土耳其分遣隊擔任了出色的後衛戰,使第8集團軍得以與敵人脫離接觸並免遭敵軍的任何側面襲擊。

第10軍團所對抗的敵軍甚至比第8集團軍所對抗的更為難於應付。

註:

一、回憶錄中提到「第10軍團所對抗的敵軍甚至比第8集團軍所對抗的更為難於應付」,這表明,在麥克阿瑟看來,第三野戰軍的戰鬥力在第四野戰軍之上。

二、麥克阿瑟任聯合國軍司令、遠東美軍總司令。二次戰役時,直接指揮第10軍和第8集團軍。二次戰役後,第10軍(除陸1師因二次戰役損失較大,暫負剿匪任務外)先由興南港撤到釜山,休整補充一番後,再轉到西線,歸第8集團軍指揮,不再由麥克阿瑟直接指揮。

三、麥克阿瑟誤以為志願軍是林彪指揮的,不知道是彭德懷。

四、回憶錄中的「第10軍團」,又譯為第10軍,由阿爾蒙德指揮(又譯為阿爾曼),下轄:陸1師、美3師、美7師。6.3萬人。

第8 集團軍由沃克指揮,下轄:騎1師、美2師、美24師、美25師,6.32萬人。另外還有一支預備隊空降187團5000人,二次戰役中也投入了西線。這樣西線第8集團軍下屬美軍部隊合計6.82萬人。(註:美軍兵力數字,源自彭德懷的報告,1950年11月13日,《入朝作戰第一次戰役的基本總結及第二步作戰方針》中的「第二步作戰方針」部分)

五、回憶錄中的「第4集團軍」,指的是第4野戰軍;「第3集團軍」指的是第3野戰軍。更具體一些,「第4集團軍」指的是二次戰役中西線6個軍:13兵團的38、39、40、42、50、66 軍,多數是第四野戰軍的老骨幹;「第3集團軍」指的是二次戰役中東線3個軍:9兵團的20、26、27軍,除每軍有一個非主力師外,其餘均為第三野戰軍的老骨幹。

這裡存在一個非常奇怪的地方:我軍在東西線的兵力。按多數書上的說法,是東線3個軍,12個師,15萬人;西線6個軍,18個師,23萬人。

對這種說法,雖然軍、師數無較大爭議(42軍124師似乎未參加二次戰役),但兵力數字卻有爭議。東線3個軍,每軍多出了一個非主力師,原本是要將那3個非主力師裁編到3個軍中去的,但因入朝太匆忙,才未能裁編。至到二次戰役後大休整,9兵團才有時間裁掉這3個師。

雖然20、26、27一共12個師,而38、39、40、42一共也是12個師,但前者總和為15萬,後者總和卻是20萬。每軍兵力同為5萬,並非轄4個師的軍,比轄3個師的軍,兵力多百分之三十三。

事實上38、39、40、42在解放戰爭後期,也是轄4個師,但後來裁成了3個,而這並不意味著兵力的減少。

據《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若干問題研究》記載,入朝時兵力,

38軍,4.4521萬人,

39軍:5.2946萬人,

40軍:4.8357萬人,

42軍:5.3219萬人,

66軍:4.1246萬人,

50軍:3.6688萬人,

(註:4.4521+5.2946+4.8357+5.3219+4.1246+3.6688=27.6977萬人)

(另外,《抗美援朝戰爭史》所列的1950年7月8日統計的邊防軍各軍兵力,比上述所列各軍入朝兵力為多,38軍:49015人,39軍57907人,40軍50916人,42軍47857人。這可能是因為部隊入朝時,將一些老弱病殘留在了後方)

第9兵團:

20軍:5.0569萬人,

26軍:4.8894萬人,

27軍:5.0501萬人,

(註:5.0569+4.8894+5.0501=14.9964萬人。)

由上可知,西線6個軍的兵力是27.6977萬,東線3個軍的兵力是14.9964萬,前者是後者的1.85倍。

另外,還有炮兵第1、2、8師、高射炮部隊、工兵部隊等,約5萬人。加上6個軍27萬餘人,這樣一次戰役時,志願軍總兵力為32萬人。一次戰役,我軍傷亡1.0721萬人(國內資料提供的數字)。

這樣看來,二次戰役時,我軍總兵力應該是「32萬-1萬傷亡+9兵團的15萬=46萬人」。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史》中也提到:「在這期間,志願軍從開始時的四個軍增至九個軍,加上炮兵、工程兵、鐵道兵和其他部隊,總兵力達到45萬多人。」

我所統計出的「46萬」,與這本《後勤史》所述的「45萬多人」,誤差不大。

但我們的很多書上卻說什麼「二次戰役時東線15萬,西線23萬,合計38萬」,這就有些奇怪了。我甚至懷疑,那些書本,是不是這麼算出來的:東線12個師15萬,以此標準計算西線18個師的兵力,則為:15除以12,再乘18,得22.5萬,四舍五入為23萬。

顯然,這種演算法,是純粹瞎胡鬧。但這種瞎胡鬧,居然會與我們很多書上「二次戰役時東線15萬,西線23萬,合計38萬」的說法,完全一致,不能不令人深思。

六、東西線美軍戰鬥力的比較。

從人民軍6月25日發動朝鮮戰爭,到9 月15日仁川登陸,這是美軍連打敗仗的時期。美軍投入的部隊,先後有:美24師、美25師、騎1師、美2師、第1暫編陸戰旅(由第5陸戰旅和第33航空隊編成,是陸1師部隊的一部分),由第8集團軍指揮官沃克統一指揮。最後被人民軍困在釜山,遭受了一定損失。

總統處理危機的專家哈里曼曾於8月9日,向杜魯門建議,撤掉沃克,麥克阿瑟也對沃克不滿。但不知為什麼,此案未通過。二次戰役後的12月23日,沃克乘坐的吉普車與韓國人的卡車相撞,沃克當場送命,也就不用撤了,哈里曼屬意的人選李奇微順理成章地接任。

第8集團軍最強的部隊,據美國聯席會議主席佈雷德雷回憶,是陸1師的那支分隊。他在回憶錄中說,「麥克阿瑟命令沃克的一支戰鬥力最強最可靠的部隊─第5陸戰旅撤出釜山防線,編入仁川登陸部隊」。

仁川登陸部隊,先後有:陸1師(第5陸戰旅歸還陸1師建制)、美7師。這些部隊組成了美10軍,由阿爾蒙德指揮。阿爾蒙德原來是麥克阿瑟的參謀長,是麥克阿瑟的親信,但在仁川登陸戰以前,沒有獨當一面的軍級部隊作戰經歷,和劉亞樓相似。他的這個軍長職位,是麥克阿瑟推薦的。

仁川登陸時,留在日本的部隊是:美3師(登陸前,留在日本的是戰略預備隊美7師)

二次戰役中,西線四野部隊的對手,即第8集團軍,是人民軍的手下敗將;東線三野部隊的對手,是第10軍,是仁川登陸的部隊,是勝利之師。

就建制來說,也以美10軍較為充實,美10軍3個師,總兵力是6.3萬人,其中陸1師、美7師均為2.5萬左右,只有美3師是1萬多人;而第8集團軍4個師,兵力僅為6.32萬人,各師均只有1萬多人。加上空降187團即為6.82萬人。

大致說來:

陸1師是一流部隊,建制充實;

騎兵1師是二流部隊,建制不充實;

美2師是三流部隊,建制不充實;

美3、7、24、25師是四流部隊。除7外,建制均不充實。

美24、25師參戰較早,損失也最大,戰力較差,其中24師師長迪安被人民軍活捉,後由丘奇繼任。

美3師是一支剛組建的部隊,戰鬥力不強。美3、7師雖然沒有經歷過仁川登陸前的美軍大潰敗,但卻調出一些部隊,來加強第8集團軍這幫屢敗之師。

美7師在加入仁川登陸戰之前,鑒於兵力不足,於是補入8600名韓國人,使其兵力達到了2.5萬。

不過,只因為部隊中有8600名韓國人,我就將美7師列為四流部隊,這種看法可能是錯誤的。原因是美7師一直是麥克阿瑟在日本的戰略預備隊,承擔抵抗蘇聯侵略、保衛日本的重任,這就是為什麼第8集團軍在釜山被困時,麥克阿瑟寧肯從美國本土調來美2師,也不願使用近在咫尺的美7師(這也可以解釋麥克阿瑟為什麼一支鼓吹讓二戰的戰敗國日本重新擁有軍隊,實際上想減輕美軍在遠東的負擔,加強抵抗蘇聯紅軍的實力)。很難想像,戰略預備隊會是一支垃圾部隊。哪怕它調出了一些部隊,即如遼瀋戰役中的總預備隊38軍,不會因為調出一個114師,駐防黑山,再(假設)調入某支獨立師,歸其指揮,就會變成四野當時的12個軍中,倒數第一的部隊。同樣,志願軍第 9兵團也沒有因為每軍調入一個戰鬥力很差的非主力師,就變成弱旅。

二次戰役中美軍損失情況,

據麥克阿瑟回憶:在整個鴨綠江戰役中,我們的損失比較地說是輕的。第8集團軍中傷亡和失蹤的人數合計為7337人,而第10軍團則為5638人。這個數字約為在硫黃島的傷亡人數的一半,少於沖繩島傷亡人數的五分之一,甚至比突角戰役的損失還要小。

麥克阿瑟嘴裡的「整個鴨綠江戰役」,應為一、二次戰役之和,在關於陸1師傷亡的資料中,我們同樣發現美國資料的這個特點:將我國戰史裡的一、二次戰役一併統計。

「鴨綠江戰役」,不包括三次戰役這是肯定的,因為當時已經打到三八線,遠離鴨綠江了。不過,麥克阿瑟作為在朝聯合國軍總司令,敗仗是他親自指揮的,我們也不敢保證,他的回憶完全屬實。

據佈雷德利回憶:

柯林斯於12月4日抵達東京,同麥克阿瑟磋商後接著飛往朝鮮。他會見了沃克和阿爾蒙德。他發現,雖然軍事形勢「依然很嚴重,但已不再很危急了」。第8集團軍和第10軍在集結和撤退上「不會出現嚴重的麻煩」。除了韓國部隊外,在第8集團軍中只有美2師遭受「沈重打擊」,該師迅速重振旗鼓。另外三個美軍師(24、25和第1騎兵師)「狀況良好」。在第10軍中,陸戰師在撤退時遭受一些傷亡,但美軍第3、7師也處於良好狀況。

也就是說,東線美軍以一流部隊陸1師損失最大,西線美軍以三流部隊美2師損失最大。

按照《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的記載:從10月26日至12月15日,陸戰1師的戰鬥傷亡總數為4418人─604人在戰鬥中陣亡,114人死於戰傷, 192人在戰鬥中失蹤,3508人在作戰中負傷。另外還有7313名非戰鬥減員,大部分屬輕度凍傷或消化不良,很快就都歸隊了。此外,陸戰隊還有8名飛行員被擊斃,4人失蹤,3人負傷。

根據日期來看,這裡所報的陸1師傷亡,是我國戰史裡的一次戰役與二次戰役之和。一次戰役和陸1師打過仗的是42軍124、126師,欠125師。一次戰役陸1師的戰鬥、非戰鬥減員,估計在 500人左右。尤其是一次戰役中陸1師是進攻方,不是大潰退,當時雪也沒下,以美軍良好的後勤供應條件而論,除非大潰退,否則單純的寒冷天氣,不可能出現嚴重非戰鬥減員(凍傷、消化道疾病)的情況。

因此,陸1師在二次戰役中的真正減員數字,應該是「4418戰鬥減員+7313非戰鬥減員-500一次戰役中減員=11231」,佔陸1師兵力(約2.5萬)的45%。

據《日本人眼裡的朝鮮戰爭》記載:

(42軍124師)該師並不是地道共產黨部隊,訓練素質也不高,加上戰場是不毛的山地,補給極端困難,經常斷糧,而且遭到難以想像的轟炸和炮擊,受到毀滅性打擊,以致不能在下次攻勢中使用。因此,逃兵和俘虜都遠遠多於其他戰線。

在歷時7天的水洞-真興裡地區的戰鬥中,第7陸戰團受到的損失是:戰死46人,負傷262人,失蹤6人。而中國第124師所受的損失,據計算為7000人。後來抓到的俘虜供認:「8日,第124師的現有人員已不超過3000人。」因此,第124師沒有參加下一次攻勢。

陸戰師在11月10日以前共抓到58名俘虜,其中54名屬於124師,在保後莊抓到的4名屬於126師,這件事實意味著126師已接替124師站到了第一線,也顯示了中國軍隊軍級規模的部隊已參加的徵兆。史密斯師長很重視這個情況。但是,軍司令部卻搶著先入為主的觀點。因此,軍督促師加緊前進,而陸戰師則明顯地放慢了向長津湖前進的速度。

七、9兵團作戰中,在指揮上出現的一些問題

1950年11月12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美軍陸戰第1師戰鬥力據說是美軍中最強的,我軍以4個師圍殲其兩個團,似乎還不夠,應有一個至兩個師作預備隊。9兵團的26軍應靠近前線,作戰準備必須充分,戰役指揮必須是精心組織的,請不斷指導宋陶完成任務。」

應該說,宋時輪確實犯了一個錯誤,他在柳潭裡投入4個師,圍殲陸1師5、7兩個團,結果柳潭裡沒拿下來。兵力投入不足,低估陸1師的強大戰鬥力,確實是宋時輪、陶勇的一個失誤。至於彭德懷對9兵團的「不斷指導」,則未見史書記載。

作為第二梯隊,26軍在二次戰役中殲敵2000餘人,一梯隊27軍殲5000餘人,一梯隊20軍殲6000餘人,合計殲13916人(這是我們自己的資料,與美方資料存在一定出入)。

事實上,身為第二梯隊,殲敵數不見得特別少,以濟南戰役中的第二梯隊31軍論,殲敵數列第三名,1.5萬人。(第一名是27軍,殲2.8萬;第二名是28軍,殲1.7萬)。

不過,美軍的快速機動能力,顯然不是困在濟南城一動不動的王耀武所能比肩。26軍在二次戰役中,沒少跑冤枉路,但卻使不上勁,主要原因是20、27軍先打響戰鬥、爾後美軍動用其超強的機動能力快速後撤。

也許讓26軍擔任二梯隊,根本就是錯的,如能與20、27軍同時參與圍殲,形成對陸1師的絕對優勢兵力就好了。

至於9兵團匆匆入朝,準備不足,使得凍傷、餓死嚴重,則是源自彭德懷的電報(但因這件事不光彩,因此《彭德懷軍事文選》沒有收錄二次戰役前,彭德懷關於9兵團的任何電報),而毛主席接受了彭德懷的建議。原定9兵團先在東北整頓,補足物資再入朝,後來改成不用整頓,直接入朝,待入朝後一併補足。彭德懷最大的失誤是忽視了在朝鮮境內補充物資的困難,儘管他經歷了一次戰役,對這一點本該有一定的認識,但他忽視了。

美軍擔心轟炸中國領土,會引起中美戰爭的擴大化,因此不願派空軍襲擊志願軍後勤基地如安東、輯安、臨江等,甚至在雲山戰役殲滅美軍騎1師一部後的11月6日,麥克阿瑟命他的空軍轟炸鴨綠江大橋,杜魯門、艾奇遜得知後,立即指示撤銷轟炸,國防部長馬歇爾致電麥克阿瑟:「凡離滿州邊境五英里之內的目標一律延緩轟炸」。在麥克阿瑟表示了強烈抗議後,這才改成只轟炸「鴨綠江橋樑的朝鮮一端」。但因只轟炸朝鮮一端的限制,也使得針對鴨綠江大橋的轟炸極不徹底。

美軍的綏靖主義立場,使得9兵團如在東北境內(哪怕是靠近鴨綠江)補充,很容易,不用怕美軍飛機搔擾,而一旦過了江,顯然是另一回事,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使得補充極為困難。

據9 兵團政治部主任謝有法回憶(系SPK披自《謝有法將軍文輯》,對他那存在主義者的立場俺看不慣,但他的水平俺是佩服的),宋時輪鑒於9兵團補充不完備,曾向瀋陽的國家副主席、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高崗請示,借用他的電話機,直接跟毛主席通話,請求主席改變讓9兵團立即入朝的命令,待補充完畢再入朝,遭到高崗的拒絕。而戰後,宋時輪作出深刻檢討,為9兵團的嚴重凍傷承擔了責任,「這次作戰打得很不好,不僅未能全殲美陸1師及第7師,反遭巨大減員,嚴重縮小戰力……此次未能徹底完成上級給予任務,應由職負主要責任」。把責任全推到宋時輪身上,未必公平。

八、二次戰役中,東、西線敵我兵力編製:

西線:

敵軍兵力:

第8集團軍:

下轄:

⑴、美第1軍:英27旅、偽1師,另美24師(二梯隊)

⑵、美第9軍:美2師、美25師,另土耳其旅(二梯隊)、美騎兵1師(二梯隊)

⑶偽第2軍團:偽7師、偽8師,另偽6師(二梯隊)

⑷預備隊:英29旅、美空降兵187團

我軍兵力:

⑴、志願軍第13兵團:38、39、40、42、50、66軍

⑵、人民軍第2、5軍團

東線:

敵軍兵力:

⑴、美第10軍:美陸戰1師、美3師、美7師

⑵、偽第1軍團:偽3師、偽首都師

我軍兵力:

⑴、志願軍第9兵團:20、26、27軍

⑵、人民軍第3軍團

二次戰役中,敵軍在東、西線,包括聯合國軍、李偽軍在內的總兵力數字,存在疑問。一般的書上,是說東線敵軍9萬,西線敵軍13萬。

不過,據阿爾蒙德戰報稱,二次戰役末期敵軍自興南(咸興)港逃竄時,兵力是10.5萬人,另外,敵軍自下碣隅裡坐飛機轉運後方的傷兵,是4537人,陸1師還把137具屍體裝上飛機。

「10.5萬士兵上船+4537傷員空運+137具屍體空運+陣亡失蹤等未上船或空運走者」,這樣算來,敵軍在二次戰役中,在東線的兵力,應該是超過11萬人,與我們的書上所報「東線9萬敵軍」兵力不符。難道是書上說「東線敵軍9萬」搞錯了?

不會的!東線美軍3個師,兵力也許與彭德懷所報6.3萬人有誤差,但誤差不會很大。至於偽3師、偽首都師,2.4萬,加上傳說中的波多黎各團,兵力至多9萬。絕不可能到11萬。

這樣,就令人懷疑另一種可能:由興南港海上撤退的部隊,和下碣隅裡坐飛機撤走的傷員,並非全部為東線部隊,有一部分西線部隊在撤退過程中,轉移到了東線,並和東線部隊一起撤退。

而《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美,約瑟夫.格登著)一書,印證了我們的猜測,裡面提到了美2師士兵的醜事。按說美2師在二次戰役中在西線打仗,怎麼位於東線的下碣隅裡機場,居然出現了美2師士兵的身影?

美2 師是和西線四野13兵團作戰落敗,陸戰1師是和東線三野9兵團作戰落敗。而戰史沙龍的很多網友是四野迷,為了吹四野戰鬥力的強勁,自然就要吹其對手:美2 師的強大。而9兵團對手即陸戰1師的戰鬥力,要貶低難度較大,因為基本上所有的資料都顯示陸戰1師是美軍最精銳的部隊。既然陸戰1師貶不得,那麼就要拚命鼓吹13兵團的對手即美2師了,因此四野迷們,竭力否認下碣隅裡存在美2師士兵,並宣布這是一本垃圾書。

下面,是該書引起網友爭議的段落:

12 月2日,美2師的頭一批傷亡人員開始源源湧來。史密斯(陸戰1師師長)甚至更看不起美國陸軍。他說,很多沒有受傷的士兵為了登上後撤的飛機都假裝受了重傷。「他們走到跑道上,裹著一條毯子,倒在擔架上呻吟。看護兵就過來把他們抬上飛機。」陸戰1師的軍醫尤金.赫林上尉提醒史密斯注意美2師中大量裝病開小差的人。

12月2日上午,他的醫院裡有450人,當天由空運撤走了914人,但天黑時還有260人臥床。赫林認為,「有為數眾多的沒有受傷的士兵」得以登上飛機。陸戰隊加強了登機檢查。

美2師的這些部隊使史密斯感到厭煩。他們丟棄了武器,在下碣隅裡的行為令人恥笑。「他們不打算支帳篷─他們認為應該由我們照顧他們,給他們吃的,給他們支帳篷。我們糾正了他們的那種想法。」

附註:

三野迷關注重點是解放戰爭,對朝鮮戰爭關注得少。這也使得在二次戰役問題上,四野迷數量過於龐大,處於壟斷地位,打亂了「全面、公正地反映歷史所必需的不同傾向派別力量平衡的原則」,從而使得關於二次戰役的一些錯誤看法甚囂塵上。比如東西線美軍兵力,很多人誤以為西線美軍兵力遠多於東線,實際上不算預備隊 187團,西線美軍兵力僅比東線多二百人。再如知道美7師裡面有韓國兵的多,而知道美7師實力比陸1師以外的各美國師都要充實的就少了。這類片面認識,都是壟斷產生的惡果。

對此,如果三野迷多關注一下這方面的資料,從而打破這種壟斷,有助於恢復平衡,這對「全面、公正地反映歷史」,是有幫助的。

SPK 的這個帖是對我的「謬論」的反駁帖,寫得很經典,唯一的不足之處是,對人在發揮主觀能動性過程中的失誤講得少,僅僅點了60師和宋時輪的名,但也沒深入講下去。這種風格,有點類似於教科書上對西路軍覆沒的描寫,什麼彈盡糧絕啊,孤軍深入啊,可就是不講人的主觀失誤。

其實,東北軍區搞的檢討,倒真的是講到了人的主觀失誤,但因為沒有指名道姓,因此我們後人就要被迫「猜」一下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