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專稿】生命的簽證:正義而高貴的外交官 中國的「辛德勒」何鳳山

 2006-05-02 21:1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深入人心的儒家、道家文化,使仁愛、互助超越了民族和宗教的界限。」

2000年4月2日,聯合國總部舉辦「生命的簽證:正義而高貴的外交官」的展覽,以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冒著生命危險營救猶太民眾的各國外交官。在展廳中央的是一位中國外交官--何鳳山的大幅照片。照片上,何鳳山年輕而穩重,寬廣明淨的額頭,合體的西裝襯托出儒雅從容,一絲淡然的微笑被永恆的留住。

何鳳山於1938年5月到1940年5月是中華民國駐奧地利領事館總領事。當時,正處於納粹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1938年7月在國際難民會議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和紐西蘭等32國都拒絕接受猶太移民。1938年11月9日夜,何鳳山親眼看到了納粹軍隊抓捕猶太人的「碎玻璃之夜」行動:200多座猶太人教堂被毀,7500個猶太人商店被搶,3萬名猶太人被抓進了集中營。猶太人必須馬上離開奧地利才能被釋放。

17歲的艾瑞克•高德斯陶伯把駐維也納的50多個領事館都跑到了,一個簽證也沒有拿到。但是,1938年7月20日他一次就從中國總領事館拿到了20份前往中國上海的簽證。這消息一經傳開,中國總領事館門前每天從早到晚就排上了長龍。一張簽證就能挽救一個生命,被稱為「生命的簽證」。

目前在加拿大的克勞斯回憶說,1938年冬天,她丈夫到中國領事館外排隊,看見一輛車向領事館門開來,就從車窗把簽證申請表扔了進去。很快就接到了總領事的電話,全家人安全逃離了歐洲。

現在定居以色列的塞麗維婭•多倫回憶說:「何鳳山與我們家比較熟,他親自把我護送回家,並對我們說,只要他還有外交官的身份,只要他還住在我們家裡,納粹就不敢傷害我們。為了保護我們,自那以後,何鳳山經常到我們家裡坐一坐,看一看。」後來,多倫的弟弟被捕,但他手裡握著何鳳山給他的簽證,才得以獲釋。多倫和弟弟於1939年離開維也納。

1938年11月10日,何鳳山來到他的朋友羅森堡家,本想為領到他發的簽證的朋友送行,剛好碰上了國家秘密警察(音譯為蓋世太保)。羅森堡已經被抓走,警察掏出手槍威脅何鳳山。當得知何鳳山是一名外交官,他發放的是有效簽證後,蓋世太保只好准許這家人離開奧地利。

中華民國駐德國大使陳傑很快就知道了此事,他嚴厲地警告何鳳山:為了保持兩國的良好關係,必須立即停止向猶太人發放簽證!但何鳳山沒有聽從上司的命令,陳大使懷疑他在靠發放簽證賺錢,於是派參事丁文淵來維也納調查。事先並不通知,到達後又詳細調查簽證的賬目,審查是否有貪污的跡象。經一再核查,無任何可疑之處。

1939年年初,納粹德國政府以中國領事館原屬於猶太人房產為由,沒收領事館。何鳳山向中華民國政府申請資金重建,但答覆是,中國正在與日本開戰,沒有建館資金。何鳳山於是自己出錢租了一個小房間,繼續發放簽證。 1939年4月何鳳山被外交部記過一次。

到底何鳳山發放了多少「生命簽證」? 從現在掌握的證據看:一位倖存者1938年6月得到的簽證號碼為200多號,而漢斯•克勞斯的簽證日期為1938年10月27日,號碼為1906號。從1938年5月到10月僅僅5個月中,何鳳山向奧地利的猶太人發放了1900個前往中國的簽證。

何鳳山發出的「生命的簽證」


來上海避難的3萬猶太難民,超過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紐西蘭五國當時所接納猶太難民的總和。維也納愛樂樂團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美國前財政部長麥可•布盧門塞爾和億萬巨富伊斯雷爾•辛格都是當年手持何鳳山所發的簽證、在上海避難的見證人。

1940年5月何鳳山被調離維也納。其後擔任過中華民國駐埃及、土耳其等國大使,外交生涯長達40 年。1973年退休,中華民國外交部以何鳳山無法說清駐奧期間200美元的使用情況,指控其貪污並剝奪他的養老金。

1997年9月28日何鳳山在美國去世,享年96歲。他的女兒何曼麗在《波士頓環球報》上登了一則訃告,提到他父親曾救了猶太朋友羅森博格一家。立即引起了美國猶太歷史學家埃里克•索爾教授的注意,他們開始調查,最終找出了包括世界猶太人大會秘書長伊斯雷爾•辛格在內的曾經被何鳳山救助過的倖存者或其後裔。一位被救者的女兒在自己父親的簽證前,擁抱著何曼麗,激動地說:「看見你,我好像看見了我父親。」何曼禮也說:「看見你,我也好像看見了我父親。」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600萬歐洲猶太人在秘密集中營內被殺害的大量照片公布於世,人類發出了「永不再有」(Nerver again!)的誓言!

2000年7月,以色列政府為何鳳山頒發「義人」獎,把他的名字刻入耶路撒冷猶太紀念館的義人園裡,還專門把他的墓移到了耶路撒冷。 一位倖存者引用哲人的話稱頌何鳳山:「有些人雖然早已不在人間,但他們的光輝仍然照亮世界。這些人是月黑之夜的星光,為人類照亮了前程」。

何曼麗說,我父親會為以色列給予他的這一榮譽感到高興,但他同時也會感到不安。因為在他看來,幫助別人是他一貫的行為準則。他對別人總是充滿了仁愛和同情。我父親是典型的中國人,慷慨大度。

1990年,何鳳山的回憶錄《我的四十年外交生涯》出版,全書290頁中只有10 頁簡單地記錄了戰時歲月。關於自己為什麼要救助猶太人,他只寫了一個自然段:「富有同情心,願意幫助別人是很自然的事。從人性的角度看,這也是應該做的。」 以色列駐華大使海逸達博士說,是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接納了猶太人。中國深入人心的儒家、道家文化,使仁愛、互助超越了民族和宗教的界限。


(看中國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