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老外看中國:北京的文明在經歷挑戰

 2006-05-16 09:3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從上海過來的兩名同事都說喜歡北京。其中一個同事感嘆道,北京真是文明的好地方!北京人舉止文明、守秩序、還不大聲喧鬧,乘公車、搭地鐵懂得自覺與陌生人保持「安全距離」。

  據說,上海可並非如此,那裡生活節奏緊張,大家走路都像在搶道兒似的,公共場所裡人貼著人,你步伐慢了就會被人推開。

  不過,這個同事也補充說,首都街道寬闊,建築密度比上海低,這是北京人能「行有餘裕」,而上海人不能的原因。物質決定精神,不富裕就沒有文明,這點道理在首都經驗裡表現得相對透徹。

  北京的文明與北京居民的經濟寬裕水平直接相關。從清朝到民國,能在首都立足的多少有幾分背景——京官、八旗子弟、商賈、被安置在皇帝周圍受監督的降臣遺老和開國元勛等等,許多人在皇城裡過著舒服,滋潤的日子。北京話裡對男士的尊稱是「爺兒」,所描繪的正是有錢有閑不用幹活的大男人。

  北京計畫生育管制嚴厲,獨生子女多。有些運氣好點的小北京人,他們同時從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那兒繼承五六處房子。將父母遺下的房子出租,小北京可以一輩子吃喝不愁。

  我在北京生活的時間短,認識的幾個道地北京人確如書裡描述的豪爽大方、永遠不急、有點晃晃悠悠。這並不表示北京人愛遲到,反而他們挺準時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時間安排傾向保守,不在有限時間裏擠入太多事情。有時乘出租車遇上交通擁堵心裏正著急,北京司機好意勸導:「那您啊,預留多點時間在路上。」我就想,他們怎麼那麼多時間可以「預留」。

  不過,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古老的北京文明在物質主義的衝擊下開始感到壓力。市場經濟發達,一本北京戶口漸漸不如有錢有權重要,城裡新蓋的高檔商品房被外地人、外國人買去,反而一些北京人當年分配到的房子遭遇政府強制拆遷。調查顯示,最多北京人聚居的南城,其人均收入水平低於全市平均水平。

  銳氣受挫的道地北京人,開始埋怨高樓太多,埋怨車太多,埋怨外來人太多,還埋怨改革開放。走在街上,越來越多滿腹牢騷的北京人。就像一幢幢高樓正改寫北京的天空線一樣,北京的文明也在經歷挑戰。在這些變化中看北京,看到在時代的巨大變化中,每個人都是善良無奈的小老百姓。


(青年參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