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年x月x日,陳(副)教授因公到某市出差,見到了多年的老同學唐經理(某公司經理,兩人在校期間是很要好的朋友,畢業後還經常聯繫),晚上唐經理為老同學接風洗塵,並邀請了李科長(某局某科科長)、曾主任(某局辦公室主任)、王秘書(市某領導秘書)、張局長(市轄區某局局長)、李局長(市某局副局長)五人於晚上6:30在x市x酒店x包廂(星級酒店)吃飯。
品味這場官場飯局,不難看出官員的到場順序反映出官員權力的大小;稱呼後面玩的是面子遊戲;酒是官場飯局的精華所在;吃膩了山珍海味反而覺得土豆好吃則是對官員的一種絕妙諷刺。
一、到場順序:權力大小的反映。
(一)官員遲到:看似無意實則是擺官譜。官員遲到,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是官員的一種習慣,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唐經理與陳教授5點50分就到了酒店, 5名官員在6:30分這個約定的時間,則是一個也未到,6:35分李科長到酒店包廂,6:42分曾主任到酒店包廂,6:50分張局長到酒店包廂,7:02分李局長到酒店包廂,7:13分王秘書最後到酒店包廂。5名官員都遲到,是偶然?是巧合?還是必然?不可否認,有的官員事情比較多,因為公事而遲到那也無可厚非。5名官員都遲到,這樣的現象恐怕就不是那麼簡單,如果請吃飯的是幾位官員的領導,還敢遲到嗎?官員遲到:表面無意實則有意,是在擺官譜,「所謂官譜、官派,就是做官的排場、派頭」。「官場中人的普遍看法是:做官就應當有官譜、官派,不然算什麼官?所以,一旦為官,便要擺譜、擺派。」[1]遲到的根本原因在於請吃飯的是生意人,在官員面前處於弱勢低位,似乎不擺擺譜就不能表示自己是一個官,難以體現自己尊貴的身份。
(二)到場先後:權力大小的反映。官員遲到是一種常態,科長遲到幾分鐘,而局長遲到半個多小時,權力越大的官遲到的時間也就越久。唐經理要等官員,官員也要等,當然只是小官等大官,權力小的科長要等權力大的局長,局長要等更大的官。權力分三六九等,位低者只有等的份,「等上級」是一條重要的官場原則,並以權力大小為依據,無權者等有權者,位低者等位高者,理所當然、天經地義!
(三)秘書:權力遞延的獲益者。表面看來,秘書最後一個才到是對到場順序是權力大小反映這一規則的顛覆,事實上並非如此。「近水樓臺先得月」,領導的權力很容易遞延到秘書這裡。「所謂權力遞延就是非權力擁有者因與權力擁有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直接或間接行使著權力,也就是權力遞延到了他們身上。」 [2]作為市領導的身邊人,王秘書在該市擁有的政治資源並不會比其他在場的官員少, 「宰相家人七品官」,在該市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下」,接近領導、與權力核心聯繫密切這種特殊的工作性質,往往容易獲得實質權力,是權力遞延的最容易獲得者,甚至大權在握。科長、局長辦不好的事,王秘書則很有可能辦好。不是因為秘書本身的官有多大,權力有多大,而是王秘書是市某領導的秘書,「不看僧面看佛面」,官職不大,但權力卻有可能約等於他的領導,他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在某種意義上代表的也是市領導。
二、稱呼:面子遊戲。中國人愛面子,甚至死要面子,往往「打腫臉充胖子」,做事處世,最忌抹面子。「‘面子’代表中國社會中廣泛受重視的社會聲譽,它是個人在人生歷程中借由成就和誇耀所獲得的名聲,也是個人借由努力和刻意經營所積累起來的聲譽。」[3]「與某某領導在x酒店一起共餐」,對於唐經理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而副教授稱教授,經理稱老總,副局長稱局長,雖然「副」說起來的確有點拗口,稱呼中變「副」為正,這也符合日常生活習慣,當然也有「轉正」的期待,更是一種有面子的行為,玩的是面子遊戲。「人是臉,樹是皮」,面子和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息息相關,「正」比「副」更有面子,於是「你給我面子,我給你面子」,大家互給面子。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品味這場官場飯局,不難看出官員的到場順序反映出官員權力的大小;稱呼後面玩的是面子遊戲;酒是官場飯局的精華所在;吃膩了山珍海味反而覺得土豆好吃則是對官員的一種絕妙諷刺。
一、到場順序:權力大小的反映。
(一)官員遲到:看似無意實則是擺官譜。官員遲到,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是官員的一種習慣,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唐經理與陳教授5點50分就到了酒店, 5名官員在6:30分這個約定的時間,則是一個也未到,6:35分李科長到酒店包廂,6:42分曾主任到酒店包廂,6:50分張局長到酒店包廂,7:02分李局長到酒店包廂,7:13分王秘書最後到酒店包廂。5名官員都遲到,是偶然?是巧合?還是必然?不可否認,有的官員事情比較多,因為公事而遲到那也無可厚非。5名官員都遲到,這樣的現象恐怕就不是那麼簡單,如果請吃飯的是幾位官員的領導,還敢遲到嗎?官員遲到:表面無意實則有意,是在擺官譜,「所謂官譜、官派,就是做官的排場、派頭」。「官場中人的普遍看法是:做官就應當有官譜、官派,不然算什麼官?所以,一旦為官,便要擺譜、擺派。」[1]遲到的根本原因在於請吃飯的是生意人,在官員面前處於弱勢低位,似乎不擺擺譜就不能表示自己是一個官,難以體現自己尊貴的身份。
(二)到場先後:權力大小的反映。官員遲到是一種常態,科長遲到幾分鐘,而局長遲到半個多小時,權力越大的官遲到的時間也就越久。唐經理要等官員,官員也要等,當然只是小官等大官,權力小的科長要等權力大的局長,局長要等更大的官。權力分三六九等,位低者只有等的份,「等上級」是一條重要的官場原則,並以權力大小為依據,無權者等有權者,位低者等位高者,理所當然、天經地義!
(三)秘書:權力遞延的獲益者。表面看來,秘書最後一個才到是對到場順序是權力大小反映這一規則的顛覆,事實上並非如此。「近水樓臺先得月」,領導的權力很容易遞延到秘書這裡。「所謂權力遞延就是非權力擁有者因與權力擁有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直接或間接行使著權力,也就是權力遞延到了他們身上。」 [2]作為市領導的身邊人,王秘書在該市擁有的政治資源並不會比其他在場的官員少, 「宰相家人七品官」,在該市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下」,接近領導、與權力核心聯繫密切這種特殊的工作性質,往往容易獲得實質權力,是權力遞延的最容易獲得者,甚至大權在握。科長、局長辦不好的事,王秘書則很有可能辦好。不是因為秘書本身的官有多大,權力有多大,而是王秘書是市某領導的秘書,「不看僧面看佛面」,官職不大,但權力卻有可能約等於他的領導,他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在某種意義上代表的也是市領導。
二、稱呼:面子遊戲。中國人愛面子,甚至死要面子,往往「打腫臉充胖子」,做事處世,最忌抹面子。「‘面子’代表中國社會中廣泛受重視的社會聲譽,它是個人在人生歷程中借由成就和誇耀所獲得的名聲,也是個人借由努力和刻意經營所積累起來的聲譽。」[3]「與某某領導在x酒店一起共餐」,對於唐經理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而副教授稱教授,經理稱老總,副局長稱局長,雖然「副」說起來的確有點拗口,稱呼中變「副」為正,這也符合日常生活習慣,當然也有「轉正」的期待,更是一種有面子的行為,玩的是面子遊戲。「人是臉,樹是皮」,面子和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息息相關,「正」比「副」更有面子,於是「你給我面子,我給你面子」,大家互給面子。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局內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