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地上海浦東日晷廣場的東方藝術中心,投資高達11.4億元,佔地2.3萬平方米,設計者則是在北京壘「墳包」的那位著名的法國建築設計師———保羅·安德魯。這幢建築外形猶如一朵巨大的白蓮花,「花瓣」由3個球體的截斷部分組成,半徑長短錯落,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勾勒出數十條迴旋流動的輪廓線。建築外表採用玻璃幕牆,在白天和夜晚都將顯得玲瓏剔透;而內牆則將採用褐、紅、黃、灰的各色陶磚,由下往上顏色逐漸變淺,與天空融為一體。陶磚表面的粗糙反光,再加上自然的釉變和龜裂的花紋,使牆面呈現猶如樹皮皺褶般的質感。此外,在白天不甚顯眼的磚塊能在夜晚閃閃發光,令劇場內部酷似懸浮在空中的彩色果核。這座建築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它將被近萬平方米的園林密密圍繞。人們置身其中將看不到周圍建築,而徜徉於綠樹藍天之間。
藝術中心內部則由一個2000座的交響樂大廳、一個1100座的中劇場和一個300座的小演奏廳以及部分藝術交流培訓區域組成。其中僅舞臺設施設備就高達億元,並且有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舞臺聲光設備,採用國內劇場最先進的數字調音臺和無線PDA常規燈調光臺等一系列高科技技術,可滿足交響樂、芭蕾、音樂劇、歌劇、戲劇等各種演出之需要。
如此美輪美奐,足可以「趕美超英」,只是使用次數少得可憐。僅以冰上舞臺來說,則很少啟用。還是在去年夏天,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冰上芭蕾舞團訪華時曾首次啟用,讓觀眾嘆為觀止,但截止目前,就用了這一次。少有用武之地的,還有音樂廳的管風琴設備。這些設備從奧地利定制、堪稱國內之最,迄今只用過7次。然而,與日常維護費用相比,這還不算什麼,起碼用的次數少,折舊速度還慢呢。僅以保潔為例,裝飾東方藝術中心內牆的陶瓷挂片多達15.8萬片,最高處達14.8米,全部擦洗一遍就要耗時兩個月;4700塊玻璃幕牆「外罩」,每洗一次得4萬元。電費更是佔「東方」全部開銷的1/3,平均每天維護成本就高達9萬元。
儘管劇院實施了高票價的方法來化解「東方」的成本壓力,但顯然此舉是非常短視的,它拒普通百姓于千里之外,無法廣泛地惠及市民,必會招致社會的大規模詬病。而上海市有關方面也在積極採取措施實現「低票價」,讓更多人享受先進的文化設施,並每年由政府提供近900萬元的經費資助,但即便如此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每天高昂的維護成本是不可迴避的現實。顯然,豪華劇院透射出的是一種末日的浮躁,不合實際的貪大求洋,陷入了城市發展盲目攀比「國際慣例」的惡性循環之中。毋庸諱言,「大劇院」之所以流行走「豪華路線」,根子在於城市決策者把此類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視為城市形象的「名片」,而不是為了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一方面,對外賺足了「面子」;另一方面,自家撈足了「票子」,真可謂是「名利雙收」呀。上海「東方」雖說是個典型,但決不是個案,大陸已建和在建的豪華大劇院正如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
據另一項調查顯示,大陸公共圖書館越來越少,一些圖書館因為經費不足,紛紛改建為咖啡廳、酒吧等娛樂經營性場所,而一些圖書館即便開門,也是書籍陳舊不更新、環境惡劣,冷冷清清地沒有讀書的氛圍。是大陸人民不愛讀書了嗎?不錯,現在愛讀書的人是少了,但有讀書熱情的人還是很多,不信您週末假日去書店看看,一個個站著出神翻閱書籍的疲倦背影,就是一個明證。問題在於,城市管理者無視這種大眾需求,對公共服務方面財政投入太少,錢都花在建設規模龐大、世界一流的「大劇院」上了。其實,豪華大劇院所提升出的城市文化品位只是一種假象!大眾廣泛參與的文化設施的遍地開花,才是城市文化層次提高的最好表徵———連一個中學生都能知曉的道理,難道城市管理者不懂嗎?
歸根結蒂,豪華大劇院不應只是拿來觀賞的,更是要拿來用的。眾所周知,劇院是文藝演出的平臺,是推動文化發展的載體,說通俗點,就是大眾文化生活的場所。因而,大眾化的票價和大眾化的娛樂才是其得以生存的基礎,而非富麗堂皇讓人退避三舍,成為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樓閣」。然而,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利用率低得可憐的城市豪華建築仍在大陸不停地開工建設。看來,「老爺」們的慾壑難填呀。(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藝術中心內部則由一個2000座的交響樂大廳、一個1100座的中劇場和一個300座的小演奏廳以及部分藝術交流培訓區域組成。其中僅舞臺設施設備就高達億元,並且有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舞臺聲光設備,採用國內劇場最先進的數字調音臺和無線PDA常規燈調光臺等一系列高科技技術,可滿足交響樂、芭蕾、音樂劇、歌劇、戲劇等各種演出之需要。
如此美輪美奐,足可以「趕美超英」,只是使用次數少得可憐。僅以冰上舞臺來說,則很少啟用。還是在去年夏天,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冰上芭蕾舞團訪華時曾首次啟用,讓觀眾嘆為觀止,但截止目前,就用了這一次。少有用武之地的,還有音樂廳的管風琴設備。這些設備從奧地利定制、堪稱國內之最,迄今只用過7次。然而,與日常維護費用相比,這還不算什麼,起碼用的次數少,折舊速度還慢呢。僅以保潔為例,裝飾東方藝術中心內牆的陶瓷挂片多達15.8萬片,最高處達14.8米,全部擦洗一遍就要耗時兩個月;4700塊玻璃幕牆「外罩」,每洗一次得4萬元。電費更是佔「東方」全部開銷的1/3,平均每天維護成本就高達9萬元。
儘管劇院實施了高票價的方法來化解「東方」的成本壓力,但顯然此舉是非常短視的,它拒普通百姓于千里之外,無法廣泛地惠及市民,必會招致社會的大規模詬病。而上海市有關方面也在積極採取措施實現「低票價」,讓更多人享受先進的文化設施,並每年由政府提供近900萬元的經費資助,但即便如此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每天高昂的維護成本是不可迴避的現實。顯然,豪華劇院透射出的是一種末日的浮躁,不合實際的貪大求洋,陷入了城市發展盲目攀比「國際慣例」的惡性循環之中。毋庸諱言,「大劇院」之所以流行走「豪華路線」,根子在於城市決策者把此類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視為城市形象的「名片」,而不是為了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一方面,對外賺足了「面子」;另一方面,自家撈足了「票子」,真可謂是「名利雙收」呀。上海「東方」雖說是個典型,但決不是個案,大陸已建和在建的豪華大劇院正如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
據另一項調查顯示,大陸公共圖書館越來越少,一些圖書館因為經費不足,紛紛改建為咖啡廳、酒吧等娛樂經營性場所,而一些圖書館即便開門,也是書籍陳舊不更新、環境惡劣,冷冷清清地沒有讀書的氛圍。是大陸人民不愛讀書了嗎?不錯,現在愛讀書的人是少了,但有讀書熱情的人還是很多,不信您週末假日去書店看看,一個個站著出神翻閱書籍的疲倦背影,就是一個明證。問題在於,城市管理者無視這種大眾需求,對公共服務方面財政投入太少,錢都花在建設規模龐大、世界一流的「大劇院」上了。其實,豪華大劇院所提升出的城市文化品位只是一種假象!大眾廣泛參與的文化設施的遍地開花,才是城市文化層次提高的最好表徵———連一個中學生都能知曉的道理,難道城市管理者不懂嗎?
歸根結蒂,豪華大劇院不應只是拿來觀賞的,更是要拿來用的。眾所周知,劇院是文藝演出的平臺,是推動文化發展的載體,說通俗點,就是大眾文化生活的場所。因而,大眾化的票價和大眾化的娛樂才是其得以生存的基礎,而非富麗堂皇讓人退避三舍,成為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樓閣」。然而,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利用率低得可憐的城市豪華建築仍在大陸不停地開工建設。看來,「老爺」們的慾壑難填呀。(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天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