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話題,我先從尼克松說起。這位打開了中美關係大門的美國總統,卻是一輩子不順的倒霉蛋。在1960年的總統大選中,尼克松以10萬多票(0.2%)的些微差距輸給了肯尼迪。此後,尼克松退而求次,競選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居然大比數輸了30萬票而敗北。此後尼克松雖然鹹魚翻身兩次當選總統,卻因「水門」醜聞黯然下臺,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此職下臺的總統。
接任的福特總統雖然赦免了尼克松,卻從此用「我的前任」(my predecessor)來指尼克松,似乎這個名字很不吉利。事實上,尼克松的競選班子一直對如何炒作尼克松的這個名字感到棘手,因為打出的競選標語上 Nixon名字中的X太乍眼,給人以不安全的感覺,有些人甚至認為尼克松在1960年輸給肯尼迪,一定與這個X有關。
X在英語26個字母中排行24,在西方文化中代表未知數、不確定性。美國有部電影叫Malcolm X,Malcolm是個黑人,他認為自己原有的非洲姓氏已經被剝奪,美國黑人的姓氏其實是不清楚的,所以在重新找到自己的「靈魂的姓氏」之前,黑人的姓應該是X,所以他宣布自己姓X。
X這個字母在英文中的發音也很彆扭,在單詞中所處的位置不同,發音也不同。比如xylophone(豎琴)這個詞詞首X的發音是[z];在exam(考試)這個詞處在第二位的x發音是[gz];在luxuary(奢侈)這個詞處在第三位的x發音是[ks],而在一些外來詞如faux(贗品),處在最後位置的x則根本不發音。
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制定漢語拼音方案,其間曾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漢字筆畫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記式;圖案式;數字形式。國務院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與國際接軌。但是既然要接軌,就有一個接誰的軌的問題。漢語拼音方案所用的字母既然與英語字母完全相同,那麼在英語成為強勢語言的大環境下,外國人見到漢語拼音的時候就必然會按照英語的發音規則來念,漢語拼音無論如何躲不開西方人定下的國際規則。昨天在博客文章中談到的清華大學的譯名Qinghua中的Q,外國人往往念成「柯」而不是「期」,所以清華保留了Tsinghua的老式音標。不過,比起字母X來,Q是小巫見大巫了,因為老外見了X實在不知道怎麼念:[z]、[gz]、[ks],還是不發音?這些發音當然都是錯的,在漢語拼音中X念「西」。 X的尷尬,也給了臺灣當局不採用漢語拼音的藉口。在臺灣推行的「通用拼音」方案中,沒有採用X這個麻煩字母,「西」這個音是用[si]來表示的。
我在海外20多年,閱人無數,包括很多因為名字中有X而露出苦惱的人笑的國人。比如我的朋友一位朋友叫李星(Li Xing),名字和人一樣帥,但是老外偏偏把Xing念成「剋星」,所以李星成了「李剋星」沒商量。最近一位中國同事和我提起他在美國的時候,另一位中國朋友姓「邢」,用漢語拼音寫出來就是Xing。結果接到美國人來信的時候,人家把他的姓改成了Crossing。原來,在美國Xing是一個常用的簡寫字,大街小巷到處都是Xing(提醒車輛小心過街的行人或者動物)。X在英語還可以讀為Cross(「十字」),所以這個Xing用英語讀就是Cross +ing等於Crossing。這位邢姓朋友的美國朋友以為Xing是Crossing的簡寫,出於尊重他把Xing擴展成了Crossing,「邢」鬼使神差成了「十ing」。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海外中國人所遇到的最尷尬的X問題是一位「習」姓朋友。「習」字用漢語拼音寫出來是Xi,而姓氏在英語常常會大寫,所以Xi在銀行文件中寫成了XI。這位習先生在美國的銀行辦事,輪到他的時候,美國銀行職員照著文件上的姓氏吭哧了半天,隨後喊了一聲:Mr. Eleven(「11先生」)!XI怎麼成了「11」?Well,在羅馬數字中,XI就是11啊,您忘了嗎?如果哪位網友有比「Mr. Eleven」更強的X悲劇,歡迎跟貼、舉報。(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接任的福特總統雖然赦免了尼克松,卻從此用「我的前任」(my predecessor)來指尼克松,似乎這個名字很不吉利。事實上,尼克松的競選班子一直對如何炒作尼克松的這個名字感到棘手,因為打出的競選標語上 Nixon名字中的X太乍眼,給人以不安全的感覺,有些人甚至認為尼克松在1960年輸給肯尼迪,一定與這個X有關。
X在英語26個字母中排行24,在西方文化中代表未知數、不確定性。美國有部電影叫Malcolm X,Malcolm是個黑人,他認為自己原有的非洲姓氏已經被剝奪,美國黑人的姓氏其實是不清楚的,所以在重新找到自己的「靈魂的姓氏」之前,黑人的姓應該是X,所以他宣布自己姓X。
X這個字母在英文中的發音也很彆扭,在單詞中所處的位置不同,發音也不同。比如xylophone(豎琴)這個詞詞首X的發音是[z];在exam(考試)這個詞處在第二位的x發音是[gz];在luxuary(奢侈)這個詞處在第三位的x發音是[ks],而在一些外來詞如faux(贗品),處在最後位置的x則根本不發音。
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制定漢語拼音方案,其間曾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漢字筆畫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記式;圖案式;數字形式。國務院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與國際接軌。但是既然要接軌,就有一個接誰的軌的問題。漢語拼音方案所用的字母既然與英語字母完全相同,那麼在英語成為強勢語言的大環境下,外國人見到漢語拼音的時候就必然會按照英語的發音規則來念,漢語拼音無論如何躲不開西方人定下的國際規則。昨天在博客文章中談到的清華大學的譯名Qinghua中的Q,外國人往往念成「柯」而不是「期」,所以清華保留了Tsinghua的老式音標。不過,比起字母X來,Q是小巫見大巫了,因為老外見了X實在不知道怎麼念:[z]、[gz]、[ks],還是不發音?這些發音當然都是錯的,在漢語拼音中X念「西」。 X的尷尬,也給了臺灣當局不採用漢語拼音的藉口。在臺灣推行的「通用拼音」方案中,沒有採用X這個麻煩字母,「西」這個音是用[si]來表示的。
我在海外20多年,閱人無數,包括很多因為名字中有X而露出苦惱的人笑的國人。比如我的朋友一位朋友叫李星(Li Xing),名字和人一樣帥,但是老外偏偏把Xing念成「剋星」,所以李星成了「李剋星」沒商量。最近一位中國同事和我提起他在美國的時候,另一位中國朋友姓「邢」,用漢語拼音寫出來就是Xing。結果接到美國人來信的時候,人家把他的姓改成了Crossing。原來,在美國Xing是一個常用的簡寫字,大街小巷到處都是Xing(提醒車輛小心過街的行人或者動物)。X在英語還可以讀為Cross(「十字」),所以這個Xing用英語讀就是Cross +ing等於Crossing。這位邢姓朋友的美國朋友以為Xing是Crossing的簡寫,出於尊重他把Xing擴展成了Crossing,「邢」鬼使神差成了「十ing」。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海外中國人所遇到的最尷尬的X問題是一位「習」姓朋友。「習」字用漢語拼音寫出來是Xi,而姓氏在英語常常會大寫,所以Xi在銀行文件中寫成了XI。這位習先生在美國的銀行辦事,輪到他的時候,美國銀行職員照著文件上的姓氏吭哧了半天,隨後喊了一聲:Mr. Eleven(「11先生」)!XI怎麼成了「11」?Well,在羅馬數字中,XI就是11啊,您忘了嗎?如果哪位網友有比「Mr. Eleven」更強的X悲劇,歡迎跟貼、舉報。(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海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