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胡溫憂患,猶如崇禎皇帝

 2007-03-28 13:2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今年"兩會"期間,溫家寶舉行記者會,坦承自己"腦子裡充滿了憂
患"。觀其形狀表情,也確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溫家寶公開而痛
苦地承認,中共"腐敗越來越嚴重"。胡錦濤則在"兩會"上提出
"三種意識"論,期望中共幹部具有"憂患意識"、"公僕意識"、
和"節儉意識"。

對中共本身而言,這種針對性不言而喻。當"中國崛起"、"大國崛
起"甚囂塵上,中共大小官僚盡顯自滿自得之時,哪裡還有"憂患意
識"?當中共官僚集團把持了國家權力、財富、和資源,而恣意作威
作福之日,哪來的"公僕意識"?當官場腐敗氾濫、官員奢淫成風之
際,又豈有"節儉意識"?

胡溫的憂患,為黨還是為國?我們不得而知。如果是為國,何不趕緊
改造制度,開放言論、新聞、和選舉,落實他們口中念叨的"民主監
督"?將權力和責任交還給民眾,如此,所憂之事,如"腐敗越來越
嚴重"等,都可解套,且事半功倍;胡溫自己,也可青史留名。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近來中共官方媒體一再引用的古語。
聽上去,胡溫的憂患,更像是為黨,生怕共產黨在安樂中死亡。如果
是為黨,鄧小平的所作所為,就是前車之鑒。

毛澤東的階級鬥爭,把個泱泱大國,折騰得千瘡百孔,天怒人怨。鄧
小平掌權後,竟以為,僅僅依靠發展經濟,就能抹煞中共在政治上的
劣跡。豈料,單純的經濟改革,而不觸及舊有政治體制,權力被壟
斷,經濟也被壟斷。權錢交易,官商勾結,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社會
貧富分化,強弱對立,仇恨瀰漫。之前,血腥的階級鬥爭,已經令中
共在歷史上留下鐵證如山的罪孽,如今,大規模的官場腐敗,不僅將
中共發展經濟的"功勞"完全抵消,還讓中共再度於歷史上留下難以
洗脫的惡名。

溫家寶終於找到了一個比喻、一個說法:"決定一個艦隊速度快慢
的,不是那個航行最快的船隻,而是那個航行最慢的船隻。"在這
裡,溫家寶似乎要表明其心志,將轉而服務人口眾多的"困難群體"
或者"弱勢群體",而不是特殊利益集團。溫家寶的提法,直接否定
了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論。也顛覆了在此之前,中共
御用經濟學家們津津樂道的"主流經濟學":以犧牲廣大弱勢群體為
代價,換取中國的"發展速度",實際是換取官僚集團的利益膨脹。

看上去,胡溫想改變一些東西,但因特殊利益集團的迅速崛起,已經
成為整個中國前進的障礙,言改變,談何容易?看上去,胡溫想吸取
胡耀邦、趙紫陽的教訓,在盡量不觸犯權貴的前提下,小心行事,以
免如胡趙那般"出師未捷身先死"。然而,形勢比人強,時間又豈能
等人?

讓我們聯想明末的崇禎皇帝,該君繼位時,明王朝已經腐敗透頂,民
眾抗爭,烽煙四起,儘管崇禎皇帝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卻未能避免
明王室覆滅的命運,自己也落得個吊死煤山的結局;讓我們再聯想晚
清王室,雖積極推進改革開放(洋務運動),卻百般拖延政治改革
(君主立憲),意圖王室"中興",卻最終為革命洪流所埋葬。

不將民眾利益置頂,不把國家安危優先,而專為王室、即統治者的權
力和利益打拼,正是明王朝和清王朝必然敗亡的歷史邏輯。

在黨的利益和國家利益面前,做何選擇?無疑是胡溫當前面對的最大
課題。舉棋不定,概在於此。鄧小平的基本路線,為黨不為國,必然
地,治標不治本;如果胡溫的"和諧社會論",也是為黨不為國,也
必然治標不治本,結果就只能重蹈鄧小平之覆轍,既不能救國,也不
能救黨,白忙一場。

(作者供稿,原載自由亞洲電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