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10月湖南婁底一名婦女準備跳樓自殺。後在消防人員勸說下放棄輕生打算(法新社)
今年9月10號是第五個「世界預防自殺日」,據統計,中國每年有28萬多人死於自殺,兩百多萬人自殺未遂。專家表示,在這些自殺人群中,百分七八十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憂鬱症。
據中國媒體報導,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今年發布的《中國自殺狀況及其對策》報告顯示,在中國,自殺是總人口的第五大死亡原因,同時是15到34歲人群的第一大死因。報告指出,中國每年有28萬人死於自殺,兩百多萬人自殺未遂。在這些人中,只有9%的人曾在精神科就診。有專家指出,在城市,日常生活壓力過大的人,都是自殺的高危險人群。廣東佛山第三人民醫院是一家精神病專科醫院,該院的謝大夫在接受本臺記者採訪時表示,據他們醫院瞭解的情況,城市人群的自殺率高於農村,主要原因是城市生活 節奏快、壓力大,因此患精神疾病,特別是抑鬱症患者人數逐年上升:
「比以前是要多很多,現在的人都很文明,只是生活壓力,心理負擔重,社會壓力,家庭壓力還有工作壓力都要比以前多。」
分析中國人口自殺率年輕化的原因,謝大夫說:
「現在年輕人都比行較脆弱, 壓力大,沒有釋放的地方。像學生的壓力很大,成長壓力大,家庭壓力大,就是這種影響。學生,青少年比較多。據我們臨床觀察這一類人比較多。」
據相關調查顯示,在中國城市,越高層的白領人口所承受的職業壓力越大,所以在城市的自殺比例中,高職業的白領人口佔很大比重。但同時,城市最底層的貧困人群,也是城市自殺的高危險人群。對此,廣東佛山第三人民醫院的謝大夫說,白領人士在患了抑鬱症之後,自我意識比較強,而城市下層自殺未遂的比較多:
「他們自己知道,有先兆,自己覺得很緊張,負擔很重就會來看心理醫生。不會到要自殺了才來。他想自殺但沒有自殺,他會來治療。我覺得白領的自我意識很強,沒有到了自殺的地步才來看的。」
謝大夫說,鑒於中國目前心理諮詢師匱乏的局面,她希望中國今後能有更多的高級心理分析醫生出現。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社會學教授張傑則將中國的自殺狀況與美國和全球的狀況作了比較,他說:
今天是世界自殺預防日,全世界都有很多活動。全世界每年100萬人死於自殺,中國是28萬到30萬人,美國是3萬人。如果按每天的情況,美國每天有80個人自殺,中國有800個人自殺,自殺未遂的就更多了。
--張傑教授
「他就是想恐嚇別人,想得到別人的幫助,我們跟他說一說就沒事了。」
張傑教授的觀點是,壓力本身不是自殺的一個原因,只有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壓力絞在一起形成「扭力」的時候,才會導致自殺的發生:
「現在香港臺灣都很多,但我們這裡就很缺,政府的扶持也很少,不像國外那麼重視。」
張傑教授接著舉例說:
「今天是世界自殺預防日,全世界都有很多活動。全世界每年100萬人死於自殺,中國是28萬到30萬人,美國是3萬人。如果按每天的情況,美國每天有80個人自殺,中國有800個人自殺,自殺未遂的就更多了。」
在張傑教授看來,有關相對貧窮和絕對貧窮的理論最能說明「扭力」導致自殺的本質:
「壓力我們都有,但為什麼有些人會把壓力轉換成自殺的動機,事實上壓力不只是單純的壓力,而是一種扭力,是兩種不同的壓力絞在一起形成扭力才會產生自殺的念頭,比如說他有就業壓力,但社會客觀事實又有另外一種壓力,比如他身體殘障,不太合適。社會的壓力是排斥他,他的壓力是要找到工作,這兩種壓力絞在一起以後就會使人走向失望,絕望和痛苦。」
「貧窮是一種壓力,但是在很多非常原始的社會,非常落後,刀耕火種的年代,那是絕對的貧困,但他沒有想到自殺,因為那只是絕對的貧困,不是相對的貧困。當這種剝奪和貧困轉換成相對的貧困和相對剝奪的時候人才會感到扭力,才會感到那種絕望。比如說生活在那種社會裏,自己非常窮,但旁人都很富,就形成了相對的剝奪和相對的貧窮。相對的貧窮會使人絕望,但絕對的貧窮就不會。 比如像非洲很窮的地方,還有幾十年前我們也很貧窮,但自殺率很低,大家都很高興,因為沒有比較。這個理論的根源就是壓力不協調理論或者是扭力理論。」
所以,張傑教授說,當貧困的壓力,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或者是理想的壓力轉換成扭力、與現實不協調的時候,這種壓力就變成了「扭力」,這種「扭力」會導致個人走向絕望,走向自殺。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天有3000人自殺喪命,過去50年來,全世界的自殺率增加了60%,增加最明顯的多在發展中國家。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