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過河記(22)(圖)

 2007-12-01 02:4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第三章 第二節 如何學有所教(上)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的一所山區學校。學生們在簡陋的教室裡午休,付不起學費的孩子在教室外枯坐。(getty images)

"學有所教"存在三個層面:

是學齡人口能否進學校的問題;

是在校學生能否得到必要的教育的問題;

是教育制度、教育系統能否自我改善、良性發展的問題。

這三個層面的闡述,屬於鴻篇鉅制的覆蓋範圍,本文難以詳盡。但是通過一些典型場景和故事,亦能以較短篇幅粗示真相。

希望工程與絕望場景

有這麼一段特寫:"胡富國來到呂梁地區橋_村。這個僅有40戶人家百十來口人的小山村,地處溝坡漢垣,土地貧瘠,群眾生活比較貧困。當他到村裡的學校看望師生時,眼前的景象把他驚呆了:學校僅有的家當就是兩孔冬天跑風、夏天漏雨的破窯洞,七歪八扭的破舊桌椅,有的學生甚至坐著石頭板凳,5個年級23個娃娃擠在陰暗潮濕的窯洞裡。"

這幅場景是中國農村小學的典型代表。1989年,隨著各地農村學校困境的大量報導,政府做出的姿態是"希望工程",允許全社會捐款,資助農村學生繼續學業,幫助學校翻新校舍。然而,需要數千億投資才能略有改善的問題,卻由十年間籌集了區區10億元的希望工程來解決,除了凸現政權的冷酷與漠然之外,僅為一言堂的媒體增添了一些煽情的炒作而已。

(七)

2006年,溫家寶宣布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全免農村小學生的學雜費。然而,各地執行情況,卻很難令人相信政策能夠真正實施。且看一個報導:"去年(2006)秋季起,廣東率先在農村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960萬農村戶籍的中小學生受惠免交學雜費,為此廣東省去年共投入31億元。但是,民進廣東省委文教工委在全省範圍內進行調研時卻發現,不少地區存在資金不能及時到位,甚至被挪用的情況,直接影響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

可以肯定的是,在資金到達嗷嗷待哺的農村學校之前,無數的貪婪的權勢之手已經伸向了這筆錢; 也可以肯定的是,日後經媒體曝光的僅僅是冰山一角:因為農村教師是最為弱勢的群體之一,地方權霸們完全能夠令他們在被剝奪之後卻緘口無言。

除了農村的狀況之外,還有一個龐大卻仍沒有得到重視的問題,這就是進城打工農民的子女失學的問題。這些打工者一般認為是一億多人,其中部分人將孩子帶進城裡。雖然改革開放二十幾年,進城的農民工在城市化過程中扮演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城市的戶籍制度對農民工的歧視卻一點兒也沒有改變。因為沒有城市戶口,他們的子女被拒於校門外。

這裡有幾組數字:2003年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流動人口中18歲以下的有約2000萬人,其中有近400萬兒童不能入學,約1/2的兒童到了入學年齡卻不能及時入學。這個數字到了2006年也沒有改善。

失學兒童是教育制度的受害者,同時也給社會帶來問題。這是2006年12月31日《羊城晚報》報導的一件事:6個失學兒童結隊行惡,對看不慣的兒童,"暴打之後用煙頭燙"、"剝光衣服逼其跳河"、"叫人不應,蒙頭就是一噸打"。其手段之殘忍,令人震驚。

所以,"學有所教"首先面臨的問題,是讓每一個孩子無條件地入學。(未完待續)

 

看中國首發 歡迎轉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