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物工作者近日在河北崇禮縣頭道營村發現一處古城遺址,其總體特徵有悖於河北地區漢代城市「南密北疏」的特徵。建於2000多年前的古城到底為何所用?又是經歷怎樣的興衰?層層謎團有待破解。
據中國廣播網報導,新發現的古城遺址發掘現場,地面上有很多古代的遺存,比如有帶繩紋紋飾的瓦片、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皿)、瓦當(建築構件)、陶片等等。另外,文化層的堆地較厚,時代較早。」據考古學者根據特徵判斷是戰漢時代的文物。至此,崇禮縣境內已發現戰漢古城址4處。
近日,古城址的發掘研究有了初步成果。據初步測量,城址東西長530米、南北寬470米,總面積約253000平方米。此次考古發掘區位於城址的西南部,即城址邊緣地帶,發掘面積1800平方米。堆積最厚處的地層厚4.3米左右,其中有戰國層和西漢層。
據考古隊領隊樊書海表示,目前,這個城的性質不清楚,從古城的地理位置看,用來打仗、抵禦外敵的概率較大,因此推測‘軍事要塞’的可能性大於‘侯國’的可能性。
據發掘情況看,遺址中出土文物豐富,有銅環、箭鏃、銅錢;鐵鑊、五齒耙、犁鏵、削;石磨棒、礪石、骨笄、錐及銅錢、陶器等。
陶器是遺址中出土的大宗物品。陶質基本分夾砂灰陶、泥質灰陶、泥質深灰陶、夾蚌紅陶四種,以泥質深灰陶和灰陶較多。陶器紋飾主要反映在盆、盤、瓮、罐、釜等器形上,其中一件泥質灰陶盤的內壁陰刻有水波紋、圓圈、游魚紋飾,十分漂亮。
據專家介紹,從發掘情況看,城址是西漢時期建立在戰國晚期的文化層上。不論是駐紮部隊的軍事要塞,還是人們自行居住的聚居地,密集灰坑和大量遺物的出土,表明瞭當時人們頻繁活動的事實,同時也折射出當時這座城市的繁榮。至於古城毀棄的原因,據考察推測可能與火災有關,到底是戰火,還是自然火災,還有待考證。
截至目前,崇禮縣境內已發現戰漢古城址4處,這種現象顯然有悖於河北地區漢代城市「南密北疏」的總體特徵。就此,專家表示,這個古為匈奴、突厥、鮮卑等少數民族的遊牧區,漢時地處上谷郡的崇禮縣,目前轄區僅有2000多平方公里,卻發現了4座戰漢古城址,可謂比較密集。
形成這些城池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它們是區域政治中心,還是軍事要塞?是侯國還是食邑?頭道營城址的規模在這些城址中冠居首位,它和其他城址之間又是什麼關係等等,專家認為,破解這些謎團尚需大量的工作。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據中國廣播網報導,新發現的古城遺址發掘現場,地面上有很多古代的遺存,比如有帶繩紋紋飾的瓦片、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皿)、瓦當(建築構件)、陶片等等。另外,文化層的堆地較厚,時代較早。」據考古學者根據特徵判斷是戰漢時代的文物。至此,崇禮縣境內已發現戰漢古城址4處。
近日,古城址的發掘研究有了初步成果。據初步測量,城址東西長530米、南北寬470米,總面積約253000平方米。此次考古發掘區位於城址的西南部,即城址邊緣地帶,發掘面積1800平方米。堆積最厚處的地層厚4.3米左右,其中有戰國層和西漢層。
據考古隊領隊樊書海表示,目前,這個城的性質不清楚,從古城的地理位置看,用來打仗、抵禦外敵的概率較大,因此推測‘軍事要塞’的可能性大於‘侯國’的可能性。
據發掘情況看,遺址中出土文物豐富,有銅環、箭鏃、銅錢;鐵鑊、五齒耙、犁鏵、削;石磨棒、礪石、骨笄、錐及銅錢、陶器等。
陶器是遺址中出土的大宗物品。陶質基本分夾砂灰陶、泥質灰陶、泥質深灰陶、夾蚌紅陶四種,以泥質深灰陶和灰陶較多。陶器紋飾主要反映在盆、盤、瓮、罐、釜等器形上,其中一件泥質灰陶盤的內壁陰刻有水波紋、圓圈、游魚紋飾,十分漂亮。
據專家介紹,從發掘情況看,城址是西漢時期建立在戰國晚期的文化層上。不論是駐紮部隊的軍事要塞,還是人們自行居住的聚居地,密集灰坑和大量遺物的出土,表明瞭當時人們頻繁活動的事實,同時也折射出當時這座城市的繁榮。至於古城毀棄的原因,據考察推測可能與火災有關,到底是戰火,還是自然火災,還有待考證。
截至目前,崇禮縣境內已發現戰漢古城址4處,這種現象顯然有悖於河北地區漢代城市「南密北疏」的總體特徵。就此,專家表示,這個古為匈奴、突厥、鮮卑等少數民族的遊牧區,漢時地處上谷郡的崇禮縣,目前轄區僅有2000多平方公里,卻發現了4座戰漢古城址,可謂比較密集。
形成這些城池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它們是區域政治中心,還是軍事要塞?是侯國還是食邑?頭道營城址的規模在這些城址中冠居首位,它和其他城址之間又是什麼關係等等,專家認為,破解這些謎團尚需大量的工作。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河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