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貓、和平谷、玉皇宮,小面、包子、麻將、鞭炮......太多的中國元素,好看好玩,卻是MADE IN USA!"心頭的感覺很複雜!"昨日,家住大渡口的影迷黃進先生遺憾地告訴記者,"怎麼在中國熟視無睹的東西,一到了好萊塢就變得好看和驚奇?而我們的動畫片不說小孩,我敢保證成年人沒幾個人會喜歡"。
他憂心忡忡地發問:中國的動畫片何時才有"真功夫",把自己的東西帶到國外,或者能把國外的東西也像《功夫熊貓》一樣引向全世界?
這是一個普通影迷的焦慮。而在我市業內人士看來,《功夫熊貓》無非是十年前贏得3億人民幣國內票房的迪士尼影片《花木蘭》的一個延續,或者是第二個"悶棒"--十年了,我們一直走不出去,疆土寸失;別人再次走了進來,攻城掠地,用我們的東西賺了我們的錢。換句俗話說,就是"用我們的骨頭熬了我們的湯"。
十年前,一部《花木蘭》,引來人們一片驚呼和反思;十年後,《功夫熊貓》來了,我們又會想些什麼?
迷失自我 "牛飲洋奶"
"不客氣的說,現在和十年前相比,我們除了製作技術和市場感知上有所提高之外,中國動畫片和十年前相比沒有根本性的變化。更頭疼的是,在借鑒和學習國外的動畫片,‘牛飲洋奶'之時,我們迷失了自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元素沒有了信心"。重慶視美動畫總導演周宗凱說。
十年前,一部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讓國人特別是中國動畫人大受刺激。視美動畫總經理劉興回憶當時,"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我們是被‘雷'住了。耳熟能詳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竟然被外國人拿去做得有聲有色,超越了我們的想像。受到刺激的同時,我們開始在市場、創意、製作、故事情節、人才等方面開始了學習之路。學習的母本就是《花木蘭》"。
也許,就從那個時刻開始,中國動畫片在備受刺激的同時開始了"飲牛奶以壯骨"之旅。在製作手法上,更多採用先進的電腦軟體進行繪圖;在創意和故事情節上,不再拘泥於慣有的"寓教於樂",更加註重觀賞性和趣味性;在市場應對上,也分離出專門的市場營銷部門和人員,注重市場的動向。
十年很快過去,勿庸諱言,中國動畫在這十年內發生了不少變化,但劉興在沉吟片刻之後還是很遺憾的總結,"可惜,十年來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在藝術性、觀賞性和經濟效益上都不錯的國內動畫片,幾乎沒有!更談不上有中國特色的東西。我們在學習的同時似乎也丟掉了很多。"
周宗凱更是用"迷失自我,信心喪失"來總結這十年的"學習之旅"。他以剛剛在法國結束的昂西動畫節為例表示,國外的動畫界人士其實一直關注中國的動畫片,希望能在其身上找到與眾不同的地方,"但遺憾的是,我們大規模的學習國外,很多造型都有國外的影子,反而對自身獨有的文化沒有了自信心,所以雷同、沒特點的毛病比比皆是。"
他評價《功夫熊貓》,"外國人總是反其道而行之,知道2008年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對中國的文化等方方面面感興趣,有很大的市場,所以一部《功夫熊貓》可以說是找到了和市場結合的最佳契機。而我們在對自身文化沒有信心的情況下,完全喪失了這樣一個開拓市場的機會。我們在克隆,看別人臉色;別人在創造,給我們顏色。所以,現在來看,除了遺憾,還是遺憾。"
"老人文化" 管理動畫
除了對自身文化缺乏信心以致對中國元素"視而不見",摒棄創造機會之外,令周宗凱這位資深業內人士感到"憤怒和痛恨"的是,"我們在用一種‘老人文化'在管理和看待國內的動畫片創作和生產"。
"什麼是‘老人文化'?好比現在一個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在他們的意識中,糖就是孩子們天生喜歡的東西,所以就給他們糖,實際上,現在的小孩子還喜歡糖麼?過渡到動畫片生產上,監管層的‘老人們'就覺得,我們的動畫片中的形象就必定是‘乖',是‘甜蜜'。比如熊貓,就肯定是那種毛茸茸憨厚的形象。誰要設計成《功夫熊貓》裡的熊貓,口水會淹死人,審查會通不過。所以,在這種‘老人文化'的統治下,包括我,有時候都不得不去迎合,去套用一些俗套的框架。那麼,什麼創造力,什麼想像力,不是被扼殺就是被閹割!"
有實例為證。2007年年底,國家廣電總局於公示了2006年少兒節目及動畫精品評審結果,共有兩部動畫片入選優秀國產動畫片一等獎名單,而其中一部就是曾因涉嫌血腥而引起巨大爭議的《虹貓藍兔七俠傳》。之前,有觀眾投訴央視當時在播的《虹貓藍兔七俠傳》充滿血腥暴力,甚至還有兒童欲效仿劇情割破動脈,多家媒體報導了此事後,網友在國內一些知名網站、論壇上掀起了一陣抵制風潮。迫於壓力,央視在該動畫片播出89集後,突然停播了該動畫片。這一事件一度成為媒體報導焦點。
實際上,業內人士認為,這一事件實際上反映了目前動畫片創作的困境--鋼絲繩上跳舞。"你可以‘酷',但是得老提醒自己不能‘太酷'。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只有中庸一點,甚至平庸一點,因為你不知道你的‘超越'意味著什麼,也許就是當頭一瓢冷水。業內人士都覺得《虹貓藍兔七俠傳》是個突破,但最後仍弄出這麼大個的動靜,也算一種另類的提示。沒辦法,我們老是要讓孩子們在溫室中長大,讓他們覺得一切都很美好,正義永遠要戰勝邪惡,乖寶寶一定會功德圓滿,反正是條條款款很多。"
周宗凱坦言,目前,這種"老人文化"自身正在被顛覆,但還沒有完全顛覆之前,它是阻礙國產動畫片創造性和想像力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自我閹割 想而不敢
誠然,顛覆周宗凱所說的"老人文化",在迷失中找到自我,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動畫片從業者自身的創造性和敢想敢做的精神實際上是解決兩大問題的"原動力"。可惜,"我還沒有看到多少敢想敢做,敢去挑戰和嘗試的中國動畫人"。重慶工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蔡敏說。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文化或者氛圍的問題,長期以來我所瞭解到的動畫從業者不是不敢想,而是不敢想到更高、更新的程度,總之有一個看不到的天花板攔著他們,嚇著他們。我敢說,在看到《功夫熊貓》之前,沒有人敢把熊貓搞成這樣一個形象:貪吃、懦弱,美國式的油嘴滑舌。他們總是被一種定性的思維所禁錮。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可能在學習動畫設計的時候就學會了看老師的臉色,創造力還沒有萌芽就被自我閹割了。另外,也沒有哪一個人站出來,做一點‘離經叛道'的事情,將此作為一個節點,扛起中國動畫根本性思維變革的大旗。老想著,靠著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平臺,主攻少兒低幼動畫市場,費盡全力切割這個固化的蛋糕。而適合成人看的,像《功夫熊貓》這樣的動畫片,可能想想也就罷了。"
採訪中,受訪人士都不約而同提到:《功夫熊貓》的到來,又一次給了中國動畫片一根悶棒,讓我們不得不在十年之後,再次老生常談般去反思和學習。但願再隔十年,這會成為歷史。
- 關鍵字搜索:
- 好萊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