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
這是一位在耶魯大學讀本科的中國學生,寫他在耶魯勤工儉學、打工掙錢的經歷。看完之後我嘆為觀止,驚嘆美國大學對學生就業能力和掙錢能力的促進和培養是多麼的強悍!
我這裡轉發的是刪節和改寫本,和大家分享:
"為了掙錢,很多耶魯大學的學生都在校內各行各業打工,每週工作十到二十小時。走進耶魯校園,放眼一望,大學的各個學術部門、行政機構,上到校長辦公室,下到圖書館、餐廳、小賣部、實驗室,都由許多本科生勞動力在支撐。(徐小平按:把大量輔助性工作交給學生從事,可以說這是美國大學教育的一種傳統)。
"我剛進校,就打聽和申請工作機會。在耶魯打工,成了我課外固定日程的一部分。第一年,我給耶魯的‘就業服務中心'當過文秘和接待員--整天坐在大廳裡無所事事,或者給工作人員複印文件、倒茶送水。這份工作一小時六元。做了不到五個星期,我找到一份在耶魯交響樂團演出之前賣票、給觀眾帶位的活兒,每小時七元。
"暑假,我去紐約打工,先給一家出版社當文秘,後來在中國城一家語言學校當教師,給剛剛移民來的華人青少年補習英文。每年暑假我都會打工,但是在紐約打工的那幾個月,除了交房租及吃飯,幾乎每個晚上和週末都去博物館、音樂廳和劇院。幾乎沒有省下什麼錢。
"大二時,找到了一份給耶魯大學所在社區紐黑文的窮苦孩子補習英語的工作,工資標準是每小時七元多,一幹就是兩年半,從普通英語教師做到學術主任(一小時九美元!對當學生的我來說,實在是筆巨款),暑假時還留在紐黑文為這個機構舉辦的夏令營工作。
"由於我德語成績不錯,我在大三後當上了一名由校監辦公室認可的"德語輔導員",作輔導每小時是十元錢,不過工作時間十分不固定,需要德語輔導的學生時多時少,平均下來一個星期也只有兩三個小時。
"另外,我還在大學的醫學圖書館幹過上架(一小時七元錢)、在一家耶魯校刊編輯部裡做過打字與校對(一小時六元多)、在耶魯一個心理學研究機構作過信息輸入與研究助理(一小時八元)、還給耶魯的"兒童研究中心"做過調查員,每天天不亮起床,到紐黑文的很多中小學對學生進行性與毒品教育調查(一小時十塊五毛)。
"待遇最優厚也最有趣的工作,還得數在耶魯做調酒師了--一小時11塊5,還管吃管喝,可說是耶魯校園裡最炙手可熱的工作。可惜,法定只有21歲以上的學生才可以從事這項工作,所以等到我年齡達標,經過培訓、通過考試獲得資格之後,總共只做了不到一年就畢業走人了。
"值得提一句的是,或許在別的大學情況不一樣,我只知道耶魯我的這些打工‘同事',相當一大部分來自家境殷實的家庭,他們並不領助學金。之所以打工,只是願意在課餘時間給自己掙點零花錢,好手頭鬆動鬆動。
"在我的印象裡,耶魯的這些同窗是相當"勤工"而不"儉學"的。他們腦子快,勤奮,很注意"開源",但是並不"節流",反而用他們開發的"源"去 "增流"。也難怪,在大學城裡的誘惑比比皆是,一杯星巴克冰咖啡就要花三塊多美元(我得在校刊編輯部校對半小時!),一頓晚餐至少十美元(我得在圖書館上一個半小時的架!)。像我現在任職的小公司搬遷,雇了一個耶魯三年級學生,他工作起來真有點"拚命三郎"精神,白天在耶魯總圖書館工作六個小時,下午和傍晚到我們公司來,有時干到深夜才回家,一天工作十二到十四個小時。是因為家境困難嗎?不是,他在攢錢給自己買一個小iPod,標價五百美元左右,得讓他拚命工作一個星期。
"我回國與同齡人講起這些事,他們都很羨慕--羨慕美國校園內外有這麼多掙錢的機會。難道中國不也同樣充滿機會嗎?或許只在觀念:美國是"只要法律沒禁止的,就是允許的";而中國是"只要是法律沒允許的,就是禁止的",所以看到有許多社會需求,也不敢應承,看到許多活兒沒人干,也不敢伸手?
"總之,美國校園裡的"打工族"並不一定都是家境困難,需要學校資助的學生。這些比比皆是的打工學生,也算是美國大學校園中的一景吧"
- 關鍵字搜索:
- 一位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