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父親毛順生
2003年底,筆者閱讀毛澤東家事資料時,無意中讀到了毛澤東給自己兩位舅父的兩封信。第一封是1918年8月,他赴北京前寫的。隨信還附有一張為母親求來的中醫處方。信云:
"七、八舅父夫人座下:
前在府上拜別,到省忽又數日。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專以遊歷為目的,非有他意。家母在府上久住,並承照料疾病,感激不盡。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議。今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如尚不癒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護送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甥 叩"
從這封信,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的母親當時正在患病。但不知什麼原因,她沒有住在自己的家中,而是回到了娘家,被托付給母親的弟弟們(毛澤東的舅舅們)照管。那時候,人們都相信大城市有名醫,大概是受舅舅所托,這位外甥果真找回了一副方子。並且,我們還能看出,毛澤東也不好意思地向舅父作出承諾,如果醫治仍然無效,秋後可以接母親到省城醫治。
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嫁出去的女兒猶如潑出去的水,除了禮節的需要,回娘家居住是極個別的事情。在此,我們不便猜測,毛澤東的父親是否脾氣粗暴,對生病的妻子不好?或者一貫吝嗇的他,不肯給得病的妻子增加醫療和營養?或另外已經娶妾,使得生病的妻子在自己的家中不被善待?毛澤東等幾個孩子覺得,母親還是回娘家能夠得到較好的照管,所以把母親送回了她自己的娘家?也可能是因為此時的毛順生正在翻蓋新房,把他父親(毛澤東的祖父)在1878年蓋的泥牆草頂住宅,改建成青磚瓦房,家中不適於病人居住?但無論如何,在鄉村,只有兒女不能侍奉的母親,才會遭到這種待遇。在風俗習慣中,這是一種極不體面的事情。通常也會被當作兒女"不孝"的證據。
更重要的是,信中透露,正在母親患病之時,毛澤東決定作一次遠距離的"遊歷"。這也不符合孔夫子提倡的"孝道"。因為,作為一條原則--父母在,不遠遊--說的就是一個孝順的兒女,在父母還在世時,是不作遠方遊歷的。
當然,在這封信中,毛澤東的確隱瞞了此行的目的--求學和尋找新的發展機會。這種隱瞞,也許是怕老人家著急。這也可以算作兒子不孝中的大孝吧!
那麼,毛澤東到底是準備去作一番怎樣的遊歷呢?
毛澤東的同行人中,有人記下了此行的一些情況:
1918年8月15日,毛澤東同羅學瓚、張昆弟、張紹休、蕭子升等25名準備赴法的學員動身去北京。由長沙登船去漢口後,轉乘火車往北京。行到河南郾城,正遇沙河漲水,衝斷了鐵路。向本地人詳細打聽,知道沙河的水來得快,去得也快,水退了就可以走。利用候車時間,到附近農村訪問當地生活情況。8月19 日抵北京。
大概是母親的病仍不見好,1919年春,毛澤東的二弟--毛澤民依照兄長的囑咐,將母親送到省城長沙治病。不久,毛澤民又給在北大已經找到工作的毛澤東去信,報告了母親病重的消息。毛澤東聞知母病危重,從北京趕回長沙,服侍母親治病。其間,毛澤東和弟弟澤民、澤覃攙扶著老母到照像館,留下了他們母子四人唯一的一張合影。
毛澤東在長沙服侍母親治病期間,又一次寫信給七舅、八舅和舅母。除了一番感謝的言辭,還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和母親的病況,信云:
"七、八兩位舅父大人暨舅母大人尊鑒:
甥自去夏拜別,匆忽經年,中間曾有一信問安,知蒙洞鑒,辰維興居萬福,履矚多亨,為頌為慰。家母久寓尊府,備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狀現己有轉機,喉蛾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甚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學擔任職員一席,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於陽三月十二號動身,十四號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號始由滬到省,親侍湯藥,未嘗廢離,足紓廑念。肅頌
福安!
各位表兄表嫂同此問候。
四、五、十舅父夫人同此問安,未另。
愚甥 毛澤東稟
四月二十八日"
文氏夫人在長沙治療了一段時間,病情仍不見好轉,自己不願在長沙繼續治療,急切要求回鄉下。毛澤東根據母親的願望,囑咐弟弟澤民把母親送回鄉下,仍是送回唐家坨外婆家,由舅父舅母照料。1919年農曆八月十二日(即公曆10月5日)毛澤東的母親終因痼疾纏身,病逝於家中,終年53歲。
二十六歲的毛澤東回家料理了母親的後事,據說並寫下了那篇一直感動著人們的《祭母文》。讀罷此文,我們每每不得不嘆息:
毛澤東真是一個孝子!
但是,當我開始整理這一部分筆記時,疑問便發生了:毛澤東1919年3月12日就從北京動身,為何走了二十多天,才回到省城長沙?他到底因什麼事,在上海"勾留"了這麼長的時間,以至連重病母親的呼喚也耽擱了呢?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毛澤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