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海軍卜比突然不由自主地大笑。醫師用各種藥物、精神療法,但都枉然。除吃飯與睡覺外,卜比笑聲不停,與人講話,也需筆談。他成了新聞人物。電臺請他表演笑,還灌唱片;5年後,卜比忽然不藥而癒。但他已賺了5萬美元!
●「哈!哈!哈!」「哎喲!妳是女生呢!笑這麼誇張!」老婆對女兒的放聲大笑都很不以為然,女孩子家還是要矜持點。「因為爸爸每次都一直逗我笑啊!」還是個小孩子,女兒那會管那麼多;不過,這次她收住了大笑,很認真地問她媽媽:「那要怎麼笑,才是『好笑』?」
你有沒有估量過一天笑幾次?共笑多少時間?是微笑、淺笑、大笑還是苦笑?下面這故事,可能會讓你逼自己笑出來,雖然情節並不好笑。
喚醒體內醫師 出現奇蹟
美國的政治記者諾曼卡辛斯(Norman Cousins),也是「週末評論」雜誌主編。1964年被診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遍訪名醫未果,「怎麼辦呢?」卡辛斯身兼數職,到處走動,脊椎痛楚讓他苦不堪言。
「每人身體裡都住著一位私人醫師」,醫師朋友這麼開導他。這聽起來滿像中醫養氣避疾的概念。養氣或調養體質,卡辛斯這老外不清楚,他想了又想,「那每天快快樂樂過日子,會不會好一點?」而且他要過的比快樂更快樂一些。因此,他決定用「大笑」喚醒體內的私人醫師。但是,生活中可能沒有那麼多快樂的事。沒關係,卡辛斯買或租了一大堆喜劇片、漫畫書等,在生活中佈滿大笑的「火種」。
一開始只大笑一小段時間,後來愈笑愈得心應手,至每天大笑8小時;幾週後,他就自覺情況改善不少。半年後,奇蹟出現了,他脊椎炎改善情況遠超出預期。臨床醫學檢驗發現,他在笑完後數小時,血球沉降率會持續下降,這是判定發炎與感染程度的指針,顯示卡辛斯身體復元與抵抗力的提升。
治病過程 登頂尖期刊
1976年,卡辛斯將這段大笑療病過程,以「解剖疾病」(Anatomy of an Illness)為題,投稿並獲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這期刊何許地位也?它是目前臨床醫學界與公共衛生領域最頂尖的學術刊物,審稿嚴謹、競爭非常激烈,刊出的文章多有一定影響力。
學者能被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一篇論文,那可是走路有風。從1900年該刊創刊至今一百多年,臺灣總共有36篇原創論文登上這刊物,若第一作者(也就是掛名在首位,貢獻最多的作者)是臺灣學者的話就只有15篇了。其中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長黃朝慶就佔了兩篇。這期刊的總部設在哈佛大學醫學與公衛院區的康特威圖書館(countway library)頂樓。我趁在那進修兩年的最後一堂課後,到它總部瞻仰。半個多樓層、不算大的面積,卻主導學界發展的許多走向。
大笑真能治癒僵直性脊椎炎?在14世紀法國醫師Henri de Mondeville,就大力主張親朋好友探視病人時,要講講笑話給病人聽,逗病人發笑。
聽笑話 病情或可緩解
他認為這樣有助於病人的康復。不過,對抗脊椎炎,與其說治癒,可能「緩解」(remission)症狀較適當。包括另一種反覆性風濕症(Palindromic Rheumatism)在內,很多這種自體免疫的病人,只要保持身心平和,生活起居正常,都有症狀緩解的可能。至於治癒就較難說,因為這類疾病,可能都存在基因問題。
到底怎麼才算是笑?笑其實常跟幽默混在一起;但是,兩者顯然並非同一件事,有時是前後因果關係。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心理系教授馬丁(Rod A. Martin)給「笑」下的定義為:「一種隨著幽默體驗所產生最常見行為表現,同時包含了呼吸與發出聲音的行為,生、心理間有互相關聯。」就這定義,看來我太太的淺笑反而不太合格,要像我女兒哈哈、吱吱笑才是。笑研究的先驅者、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富萊(Fry WF Jr.)的研究就發現,大笑是極佳的內臟運動,能舒緩肌肉緊張,增進血中含氧量。
笑到底是如何誘發這些機能?又有那些機轉?待下回分解。
(諮詢醫師: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張 、臺北康寧醫院骨科主任李文吉、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胡朝榮)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哈哈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