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再融資是籠罩在證券市場頭頂的黑雲。
「兩會」期間,有關官員較明確的表態,為證券市場減輕了壓力。3月5日,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山東代表團全體會議發言中說:「政府工作報告中還說過農業銀行今年要上市,農業銀行融資2000億,工、中、建、交4個銀行也需要6100億的資金,加起來已經超過8000多億,整個市場容量受不了。」王岐山副總理既提到銀行資本金不夠需要融資,也提醒銀行,今後要把做強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不斷進行擴張。
3月7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朱從玖表示,再融資並非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的第一選擇,證監會希望銀行盡量考慮使用留存利潤補充資本。
自銀行注資上市進行了關鍵性改革之後,銀行所走之路就是規模擴張之路,如果繼續走規模擴張,國內銀行的管理能力難以承受。2009年年初,我國工、建、中3大行排名全球銀行市值前三位,佔比51%,工商銀行的總市值相當於12.8個花旗銀行,3.9個美國銀行,再走擴張之路,就不是全球最大,而是銀河系最大。
我國銀行業的管理能力與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管理能力方面,信貸風險控制不力在2009年的規模擴張中再次大暴露,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大規模貸款,中行今年的再融資不得不成為「頭等大事」。而銀行與地方政府的「銀政通」貸款模式目前來看是銀行業的信貸盈利之源,一旦地方政府信用不彰,很快會成為壞賬之源。
應該承認,由於2008年金融風暴,花旗與匯豐等盈利能力大降,我國銀行盈利能力大增,2008年銀行業的金融機構稅後淨利潤達到5800億元,比上年增加30.6%,五家大銀行與全球前1000家大銀行預計利潤的比例相比佔到10%。但從長期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遠遠不如國際大型金融機構。根據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的披露,在2000年,中國工商銀行資產利潤率僅0.13%,中國農業銀行為0.01%,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為0.14%。而同年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分別達到1.50%和1.77%,國內外金融機構相差100倍,僅靠幾年的時間難以跟上。
我國金融機構的盈利來源存在不合理,政策性的存貸差佔比一半以上,而中間業務收入雖有提高,卻界定不清,有強買強賣的嫌疑。這與高盛等在2009年下半年盈利來源的增加有本質區別。
允許銀行業無度在證券市場再融資,對於證券市場的回報過於吝嗇,將使金融機構更加蔑視投資者的利益,陷入做大規模-風險增加-再融資-規模再度擴大的惡性循環。如浦發、華夏等銀行莫不如此,現在則成為銀行業的風潮,算上大小非解禁,也算是盤剝無極限。
銀行補充資本金不可避免,關鍵是通過什麼方式補充資本金。最好的方式莫過於用利潤補充資本金,利潤將成為銀行信貸規模的硬約束,可以讓政府與銀行避免片面做大信貸規模,完全讓證券市場買單,證券市場無法買單則讓中央財政買單。巨大的道德風險是金融企業發展的死穴,是所有的金融危機之源,絕對不能聽之任之。去年銀行業利潤不會低於2008年的6000億左右,銀行用自身利潤再融資有資金保障。憑什麼為了大股東的分紅、利益,拒絕低風險的利潤補充資本金?
另一種融資方式是定向增發,尋找戰略合作者,是否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取決於銀行以什麼樣價格增發。事實上,中國的金融機構在上市之前尋找的外資戰略投資者都成為中國改革的摘桃子者。
有人說,利潤補充資本金同樣會給投資者帶來負面影響。但去年年底此傳說出臺,市場的反應是金融股連續收紅,市場的選擇不是一目瞭然了嗎?
匯金、中投流露出反對利潤補充的態度,而證監會則希望減少證券市場的壓力,跳出政府部門各自的利益訴求,站在中國經濟穩定、健康與回報投資者的立場,利潤補充是最好的辦法。如果銀行業非要通過證券市場公開再融資,市場無法承受壓力將出現兩個結果:一是證券市場滿盤盡墨,所有的投資者同遭池魚之災;二是再融資價格與股價節節下降,銀行有可能得不償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證券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