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資金緊縮第一槍打在豪宅的腰眼上
資金推動市已經過去,目前資金處於緊縮週期。
去年年初,雖然形勢緊張,但在4萬億投資政策以及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爐之後,市場出現上漲格局。而今年雖然滿世界叫嚷通脹預期,但民間借貸利率已經高企,銀監會與外管局一堵信貸流入資本市場、二堵境外熱錢,資金推動市已經過去。從這個意義上說,通脹第一波資產品價格上漲高峰期已過。
房地產市場表現得非常明顯,資金鏈緊繃的投資客開始撤退。
深圳出現投資客割肉92萬元賣房事件,是一個風向標。深圳之外,北京、上海也不能倖免。在北京,號稱「只為影響世界的人」建造的「長安8號」,在全球發售一個多月以後,收穫零成交。豪宅原本資金捉襟見肘的項目,還面臨巨額外債,絕版超豪華擊鼓傳花遊戲的現任接棒者,面對銷售價翻倍的幻像,陷進了債務漩渦。上海豪宅銷售情況不佳,從3月8日~14日的一週,商品住宅成交面積10.5萬平方米,與前周相比下降7%,低成交量的背後還出現了大量合同撤銷次數,一些高端樓盤的撤銷套數甚至超過了成交套數。截至3月15日,位於上海市中心區域的高端樓盤——「靜安均泰麗軒」,2月開盤至今累計出現定金逾期次數291次,比其成交總量202套多了近90次。另一個由和記黃埔開發的「四季雅苑」樓盤,自過年過後至上週末的定金逾期次數達到26次,比該樓盤這一時段的成交量多出一倍多。豪宅退燒是熱錢從高端奢侈市場、從投資市場撤退的先兆。
這一結論可能讓人質疑。「兩會」剛結束,北京出現央企三地王,內地投資客在香港掃樓——長江實業地產高調宣布,過年期間在北京的路演推銷頗有成效,已有來自內蒙古的富豪計畫投資10億港元購入接近100個單位。
這與內地豪宅退燒並不矛盾。資金如退潮時波浪,一浪更比一浪低,香港是境內外資金彙集處,購買香港豪宅,等於購買香港的法律保護。在山西被掃地出門的煤老闆們,將香港視為保有財產的最後一塊安全島,與內地民企約請外資入股性質相似。反觀香港本地人,購買豪宅熱情大減,今年2月,香港豪宅共出現125宗二手買賣個案,比1月份的318宗銳減61%,並創下2004年來同月的成交量新低。
而「央企地王」,則是從去年開始的中國房地產業大洗牌的前兆。央企憑藉雄厚的資金,正在成為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主力,有的央企圈地夠四五年所用。等到二次房改成功,政府保障了60%的中低收入人群,高檔商品房住宅就會像斷了線的風箏,擺脫道德的束縛一飛衝天。只是,到時候房地產是否會如央企所願,有煤老闆等各種富豪買單那得另說。讓國際友人來買單,更是不靠譜的事。上海的「湯臣一品」和北京的「長安8號」就是前車之鑒。現在關鍵是貨幣政策,直接決定著房地產市場是否能迎來又一波反彈。
那些認為房地產供需不平衡所以價格上漲的人,該清醒一下了。一個投資性佔主導的市場,談什麼供需矛盾,簡直是亂彈琴。雖然今年一線城市房地產供應量不大,只要貨幣按照現在的規模緊縮下去,房地產就會風雨飄搖。
這股房地產市場的冷風會吹到證券市場嗎?不會太大。證券市場情況稍好於房地產,畢竟還有股指期貨、並購重組、高科技企業成長性種種概念可炒。在概念炒作中,泥沙俱下,一些處於成長期的中小上市企業是沙礫中的黃金,而另一些從不給投資者回報的大公司則是冒充寶石的魚眼。必須尋找到中國經濟真正的脊樑何在,上市的高科技等企業會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中國雖然是「高鐵王國」,但鐵路公司本身卻是無底洞,只有圍繞高鐵周邊設備、技術成長的市場型公司,才是未來的希望。
僅看名義盈利數據會上當。以房地產上市公司而論,32家上市地產公司中,超九成主營業務毛利率超過30%,而A股上市公司中有約兩成企業涉足房地產。但要知道,去年一線城市房價上升超過50%,以資產價格論,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毛利率並不算高,加之目前房地產市場不樂觀,對於房地產理應謹慎。其他行業也應該撇去通脹的影響,資產品行業應該撇去資產泡沫的影響。
至於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接近於真相大白,對於市場的操作方法會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對於市場的影響並不大。
去年資本市場上漲是資金推動的結果,而不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取得了成效。今年市場震盪,同樣是因為資金信號不明朗,投資者在通脹預期與緊縮貨幣中左右徘徊的表現,而不是今年的企業效率比去年更糟糕。幸運的是,由於中國經濟結構處於轉型過程中,還有一些企業會脫穎而出,證券市場是魚龍混雜,畢竟有龍,而房地產市場則是泥沙掩蓋了真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