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大陸閩南的漳州市,是座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它有許多名勝古蹟、人文景觀和傳奇故事。「斷蛙池」的傳說就是其中之一。
「斷蛙池」在漳州市區,即現今延安南路東側,是一個面積甚大且年代久遠的古池塘,早先與護城河相連,綠波蕩漾,有魚有蝦,同時青蛙成群,春夏時節蛙鳴陣陣,是都市裡難得一見的田園景色。
為何蝌蚪成群蛙聲不斷的池塘卻名叫「斷蛙池」?這裡面有著傳奇的故事。民間流傳著很多種版本,我兒時最常聽說的,是一則與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有關的故事。
傳說中的「斷蛙池」,原名「麗藻池」,南宋紹熙年間,朱熹任漳州知府,他白天在府衙辦事,晚間則住在「麗藻池」旁。
由於每到夜晚,池塘邊群蛙鼓噪,時斷時續,影響了朱熹夜讀和著述,於是他隨手提起紅珠筆,在一白紙上畫了一個「×」字,囑書僮拿去放在池塘岸邊,書僮未聽仔細,竟將字條放進池塘裡,窗外蛙聲很快就沉寂。
至次日清晨,池塘裡卻漂浮起無數大小不等腹部朝天的青蛙,原來池裡的青蛙,都已經死掉了。
朱熹問明情況,就命書僮趕緊去把那張紙條,從池塘裡撿撈起來。
時隔不久,青蛙又都復活了,但頸部卻都留下一條淡紅色的痕跡,像傷口癒合後的斑痕。
從此以後,這池裡的青蛙脖頸部就都有一淺紅色的印記,而有異於別處的青蛙,人們也把「麗藻池」改稱為「斷蛙池」,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這當然是傳說的民間故事,但也因這傳說,而讓許許多多的人記著了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漳州斷蛙池」。
上世紀五○年代,「斷蛙池」旁建了一座汽車客運站,填去了部分池塘,縮小了的「斷蛙池」,在四周房屋的環繞中,當然慢慢變淺了,人們也不再於池中養魚育蝦,青蛙也漸漸地減少了。
再後來,汽車站搬遷了,到了九○年代,隨著城市建設發展,剩餘的大半池塘也都被填平,池址上蓋起了多幢高層公寓大樓,縱橫的街道中車水馬龍,池址已不可尋,歷經千年的「斷蛙池」也徹底消失和「斷蛙」了。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漳州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