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自幼安,號稼軒。生於1140年的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他出生時,離「靖康恥」北宋滅亡已十年有餘,也是南宋朝庭倉皇建都臨安的第十四個年頭,因此,辛棄疾出生之時,中原淪陷已成定局。為了養家餬口,辛棄疾的爺爺辛讚不得已,也在金國的偽政府謀了一個小小的職位,但是,儘管如此,與南方那群不思進取的南宋闊佬遺少們不一樣的是,這些淪落於金人統治區的宋朝遺民,正是因為親眼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統治之下的所飽受的屈辱與辛酸,所以,反而激起了他們對故國王朝強烈的思念,唸唸不忘報仇雪恥,恢復中原。
在辛棄疾很小的時候,生活在敵佔區,長期受祖父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飽受外族欺凌的情況下,自幼就立志長大了誓要為民族復仇雪恨的辛棄疾,少小便養成了一種任俠之氣,他也識文,但同時更能習武,酷愛兵書,素好研習古人的兵法存亡之道。據史書記載,他原本就天生異稟,又奇人異相,紅頰青眼,目光有棱,身體力行壯健如牛,生就活脫脫一個智勇雙全的英雄模樣。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後,在金王朝的暴虐統治之下,女真人長期肆虐的期負佔領區的漢人,不僅霸佔他們的土地房產,他們自己不事農耕,逼迫漢人耕田種地他們則坐享其成,更有甚者,燒殺強掠,遭踏婦女。。。種種惡行,幾成常態,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再也忍無可忍,終於扛起了反金大旗,遼闊的淪陷區,一時之間,烽火如荼,英雄四起,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領頭的耿京是一位農民出身的濟南人,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22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
很可惜的是,在這一時期,年輕的辛棄疾並沒有機會在軍事舞台上展現他的過人才華,當時,義軍首領耿京對這個前來投軍的秀才並沒有過多的青睞,只命他做了一名無足輕重的文官,掌管文書和帥印。在軍隊裡任文官這一年,出了一件事,也恰恰是因為這樣一件事,終於令耿京對辛棄疾這麼一個文武雙全的秀才,從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覷。
事情是這樣的,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個和尚,他的名字叫義端,是辛棄疾的拜把子兄弟,這個叫義端的和尚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裡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裡邀功。義端和尚本身曾經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頭頭,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別人,只得拿辛棄疾問罪。出現這樣的事情,辛棄疾自己也是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那義端和尚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個箭步竄了出來,一刀將那義端和尚砍下馬來,那和尚一見是殺氣騰騰的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說:「老兄啊,您饒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疾惡如仇的辛棄疾哪裡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青兕是一種凶猛的神獸,由此推斷,辛棄疾年輕的時候,長著怎樣一幅勇猛無匹的外貌,擁有怎樣威風凜凜的英雄氣概。這也就不難理解,後來回歸南宋之後,那些唯唯諾諾之乎者也的傢伙,為什麼會污蔑他「殺人如草芥,心如鐵石」了。
隨著各地義軍在敵佔區的抗金戰火轟轟烈烈如火如荼之際,金營裡卻發生了一件令許多人都意想不到的驚天巨變,1161年揮師南下的金主完顏亮被他的部屬殺死了,死在揚州。
繼位的金世宗完顏雍為金太祖的孫子,與完顏亮一樣,對於南宋朝庭來說,同樣是個有勇有猛的狠角色,但比起窮兵黷武的完顏亮,世宗更多了一些文韜武略,世宗是金國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他勤於政事,性格節儉。他執政時期和章宗時期是金國最強盛時期,作為一代明君,連他的敵對國,南宋的朱熹都稱讚他是小堯舜。世宗完顏雍一上臺就吸取了完顏亮之教訓,南侵受阻,乾脆撤兵退北,一面與女真貴族搞好關係鞏固政權,一面與南宋斡旋迫使南宋政府簽下和議。
這樣一來,原本趁後防空虛揭竿起義的中原以及華北淪陷區的各路義軍,不可避免的受到威脅,金人同時還針對這些義軍施出最陰毒的一計狠招,那就是典型的胡蘿蔔加大棒,對佔據大小山頭的義軍大搞綏靖政策:「在山者為盜賊,下山者為良民。」以此瓦解聚集起來的漢族農民軍。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在義軍效力的諸葛軍師辛棄疾連忙向耿京獻上一計:派人聯絡宋廷,讓義軍歸宋軍節制,義軍在山東能立足就立足,不能立時,則南下渡淮水歸宋。
二年,1162年,也就是在辛棄疾代表義軍聯絡上南宋朝庭的時候,義軍內部卻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內訌,起義軍頭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出賣並且殺害了。這時,剛剛領到南宋朝庭頒獎令與委任狀的辛棄疾正好啟程回到北方,聽到耿京被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一時之間,怒不可遏,為了報仇雪恨,這一年,年僅二十三歲的辛棄疾,憑著個人一身智勇無匹的卓越膽識,傳奇般的完成了一件轟動整個南宋朝野,連聖天子都得一見三嘆息的英雄壯舉,也正因為這一英雄壯舉,使他在南宋朝野名聲大震,同時更為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濃墨重彩的書下了最富有英雄浪漫主義色彩的光輝一筆。
這一年,辛棄疾和同繚剛剛從南宋回歸,才到山東境內,便聽到了義軍事變的消息,臨危不亂的辛棄疾沒有驚慌,他火速聯繫到五十騎原先自己領導過的信得過的人馬,趕到叛徒張安國的濟州府,也活該這個張安國倒霉,這一天晚上,正巧碰上,張安國在他的府裡宴請貴兵,宴會已經進入到高潮,賓主都喝得醉醺醺的時候,士兵來報,外面有一個人來見他,醉醺醺的張安國忙帶著幾個人出來,結果,一出來,就被幾個高大威猛的大漢挾持上馬,眨眼的功夫,那些馬匹已匆匆消失在夜色之中,待到金兵張皇失措的跑出來時候,哪裡還見得著人呢,所有的人馬早已如天兵天將,跟隨辛棄疾押解叛徒,「渴不暇飲,飢不暇食。」渡准水,直奔南宋邊境而去了。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這首《鷓鴣天》據說就是辛棄疾在回歸南宋多年以後,再憶起當年在淪陷區計擒叛徒張安國的那一幕傳奇經歷,一時萬千感慨,惆悵於心,於時憤筆寫下的這燴炙人口的經典名篇。這首詞是作者最出色、最有份量的一首小令,全詞共五十幾個字,整首詞的上闕氣勢恢宏,慷慨激昂,似是對當年那一幕傳奇經歷仍激情澎湃的無限神往,下闕卻寫得出奇的悲涼如水,心傷透骨,深刻地概括了一個抗金名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痛苦遭遇。
他在南宋雖然官職低微,但關心祖國安危,寫成《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主張北伐用兵。他的意見沒有為南宋王朝所採納,不過他一直堅持愛國保民的立場,在任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安撫使時,採取了許多強國利民的措施。晚年任鎮江知府時,仍積極備戰。這時離他渡江南歸已四十三年了。
晚年一度被韓侂冑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後含恨辭世。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後贈少師,諡號忠敏。卒於公元1207年。年六十七。
後人評價辛棄疾,認為他‘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忠憤,無處發洩,觀其與陳同父抵掌談論,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鬱無聊之氣,一寄之於詞。’詞是辛棄疾最主要的抒情方式,辛詞現存六百二十多首。
由於辛棄疾曾親身參加過抗金運動,和一般的文弱書生完全不同,他在詞裡獨獨羨慕那些凜然有生氣的人物,稱讚劉裕的出師北伐是‘氣吞萬里如虎’,寫到自己年輕時則是‘橫槊氣憑陵’、‘橫空直把曹吞劉攫’。在詞裡還經常出現描寫戰鬥生活的詞句:‘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燕兵夜足銀胡錄,漢箭朝飛金僕姑’。他晚年寫的詞更羨慕夏禹的‘悠悠萬世功,兀兀當年苦’。
在鎮江任上,辛棄疾雖年過半百,但收復北方故土的雄心常在,他寫過‘壯心不已’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他對南宋苟安的局面一直深感不滿,用‘剩水殘山無態度’暗諷南宋小朝廷,用‘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表達他的憂慮。那些小朝廷裡的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像一線陽光裡飛舞的灰塵:‘細看斜日隙中塵,始覺人間何處不紛紛。’另一篇登臨懷古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表達了他於國勢風雨飄搖中的悲憤心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辛棄疾繼承了蘇軾豪放的詞風,他詞裡所表現的常是闊大的場景、戰鬥的雄姿,筆下的事物也常被賦以堅強的性格,如‘倚天萬里’的長劍,‘千丈晴虹’的長橋,‘湯沐煙波萬頃’的水仙花盆景。詞在他這裡可以抒情、狀物、記事、議論,他融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形式的優長,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與語言技巧,從而確立了豪放派的風格,使詞‘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
辛棄疾常常在自己的詞中使用大量的典故,經、史、諸子、楚辭以至李杜詩、韓柳文,往往拈來便是,讚之者認為辛棄疾用典是為了托古喻今,且在詞中用典到達劉勰所謂‘用舊合機,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龍•事類》)的程度;譏之者則謂之‘掉書袋’。在語言上,辛棄疾不僅像蘇軾那樣運用古近體詩的句法,還吸收了散文、駢文、民間口語入詞,使詞的表達空間更為開闊。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南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