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皇、帝、王的境界及變遷(一)

 2010-06-12 21: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我們中國人常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稱我們的文化是神傳文化。神傳給人的文化是不是就是最先傳給我們的祖先三皇五帝的呢?那麼談神傳文化就不能不談皇帝、帝王。在神傳文化中,什麼人才有資格為皇、稱帝、做王呢?皇、帝、王三個字之間又有什麼差異?為什麼有了這樣稱謂上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據東漢史官班固整理的《白虎通義》記載:「帝王者何?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名德,號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也就是說帝王的名稱不是隨意而指稱的,是有著深刻內涵的。《白虎通義》中認為三皇是伏羲氏、神農氏、燧人氏,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其後是三王,即夏、殷商、周王。世代不同,名號也不同,而皇、帝、王代表著三種不同的境界和三種不同的治理人民的方式。

先說「皇」。皇是一個名號,也稱天皇。古書《管子》中稱「明一者皇」。意思是:稱之為皇的君主,深刻地洞察天道規律,而他管理人民所依據的是上天規範天地人萬事萬物的無所不包、無所不覆的至大至美的天道規律。在天道之下,陰陽相蕩,四時交替,人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

三皇時期,人們穴居而處,穿的是動物的毛皮,喝的是山間的泉水,質樸無慾,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作為管理者的皇,垂拱無為,結繩而治,沒有制度,沒有刑罰,人言為「信」,出一言而民不違,在至簡至易中人們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在《尚書大傳》中說,燧人氏鑽木取火,教民熟食,為人類帶來了光明,被稱為天皇;伏羲氏教民結網捕魚,並且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始制八卦,初設法則,使人能夠探知天地變化的規律,成為萬物之靈,因此被稱為人皇;而炎帝神農氏,教民製作耒耜,耕田播種,以盡地力,被稱為地皇。皇的境界有道而無德,有萬物的種類,而沒有人為的區別,人們則天之道而行,大道平夷,處處可通,沒有任何擾動,美大而難言。

孔子也說:「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上天以不言之言作為對人與萬物深邃而廣遠的教誨。因為上天已經將最好的一切呈現給了世界,萬物順性而生,群民順性而長,人們在寧靜、安詳、無慾無求中安享上天的盛宴。今天的人用原始和愚昧來形容遠古時期的人,實在是過於物化了的今人在精神境界上與古人相距太遠太遠之故。

再說「帝」。 帝是次於皇的名號,也稱天帝,其所達到的境界和管理人民的依據是道德,以民為子,將人與萬物相區別,沒有皇的高遠廣大。

在《白虎通義》中是這樣論五帝的:
黃帝號「自然」,始作制度,在天地人的規律中取其中和、自然,萬世不易;
顓頊號「高陽」,能專一持正天人之道,道德高明;
帝嚳號「高辛」,能將道德施行、發揮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唐堯,唐者,蕩蕩也,至大之貌,堯者,嶢嶢也,至高之貌,是說唐堯的道德境界高遠博大;
虞舜,虞者,樂也,舜者,順也,循也,是說虞舜能繼續推信唐堯之道,使人民歡樂和順。

帝的境界有道有德,有天下的概念,但沒有擁有天下的觀念,更沒有王朝國家的概念。德者,得也,是說人從天道規律中所獲得用以指導自己行為、使自己的行為能夠順應規律的那部分內容。德只有人才能夠獲得,只有人才能夠體悟,也只有人才能自己選擇,自我約束。而道德境界闊大的帝可以帶領他的人民走很遠的路。有道行之則遠,無道行之則近。「高謀遠慮」,「高瞻遠矚」,並不是一句虛言。

人的道德境界越是崇高,就越是能夠深刻地認識事物,洞徹和把握事物間的規律,做起事來就越是游刃有餘,四通八達;否則就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處處掣肘,寸步難行。帝治理的時期,人們不再則天道而是則聖人之道而行,是以聖人對道的體悟來規範自己的言行,雖然是任德而為,但是,也已經建立了基本的刑罰制度,有了強制的硬性規定,有了善惡的區別,有了黃帝的兵征天下,較之普遍無私、率性而為的天道規律而言,境界已經大大的縮小了。所以,老子稱這種狀態為「失道而後德」。

那麼王者又改變成怎樣的境界呢?今天的節目時間要結束了,在下期節目中,我們將繼續跟您探討這個話題。

来源:明慧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