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飲食文化的流變

 2010-06-22 21: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麵粉出現的意義
據說小麥首先到達的中國地區就是陜西一帶,在這氣候與中亞較為接近的地方,小麥的栽培很快的就開始發達起來。最初時因所能收成的小麥量,和下種籽種的相對比率過低,加上工藝技術不發達,磨製速度緩慢等因素,所以小麥加工成麵粉是相當浪費的行為;故最初仍是以杵舂脫殼後,混入其它的穀物中蒸食或煮食。直到小麥能夠大量制粉,乃是象徵著麥產量開始提高、工藝技術進步的現象。

麵食的出現
一直到明代,多半都還是以「湯餅」稱呼「凡以面煮之」的食品,現在大家所熟知的「麵條」一詞,是很晚才出現的詞彙。今日所熟悉的「湯煮粉食」方式:麵糊、麵疙瘩、面穗、餛飩、面片,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

不過依照目前考古所發現之漢墓中,貴族的冥器房中發現到「磨」,墓室畫像磚上亦有「麵粉加工圖」。可見麵食為貴族階層所喜愛,考慮到當時麵粉取得仍不易,可能在漢代麵食應屬於貴族之家的食品,一般的庶民階層仍較少食用,直至漢魏之際才開始為普及。其後到唐朝受水力驅動的「碾」與「磨」,普遍使用於各地的緣故,麵粉加工工具與技術真正發達後,麵食才真正普及於庶民間。

「湯餅」與「饅頭」
麵食,主要有四種烹食法:「湯煮」、「籠蒸」、「焙烤」、「油淪」。湯煮法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麵食處理方式,出現的時間也最早,因此是普遍性也最高,變化也是最多的一種。

菜--揉麵
中國的麵粉發酵技術較西方晚出現,到了漢初都還未發展成熟,而「籠蒸法」在有了麵粉發酵技術後,就快速的普及。現在大家所熟知的「饅頭」,在民間故事裡,就有傳說「蠻頭」這種蒸製麵食,說是東漢末年諸葛亮為祭祀河神所發明。

来源:歷史文化學習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