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酷暑難耐,然而在中國大陸,每年的七月,因為高考,又是一個寄託著無數年輕學子夢想和希望的緊張日子。
自從文革結束之後,中國大陸恢復了高考制度,過去在人們眼裡,成功考進大學似乎就等於擁有了邁進社會高階層的通行證,於是,窮者為脫貧,富者求上進,加上激烈的社會競爭,幾十年來,「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高考崇拜現象是愈演愈烈。
記得在過去,高考的日期總是定在那雷打不動的7月7日到7月9日,由於當時高校錄取率低、而且先填志願再考試的方式更增添了一些人生賭博的意味,又因為七月份天氣炎熱、考生心理壓力大、中暑暈厥現象頻發,所以高考七月又被考生們戲稱為「黑色七月」。近十多年來,大陸的高考制度也隨著時代變化而屢屢變革,考試日期也改到了六月份,但學生們的負擔並沒有減輕,七月酷暑,學生和家長們還是要為填報志願、打聽訊息而費心盡力。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每年的這個日子,都會留傳下許多有中國特色的高考傳奇故事。家長陪護、高價借讀、高考移民都已經是歷史久遠的傳統故事了,高考狀元出書、高考滿分/零分作文賞析、考生虔拜「考神」、「高考綜合症」、心理焦慮跳樓、「高考解放日」撕書、騙子高校招生陷阱等故事也都每年在各地上演著。
多少年前,我也曾是這高考大軍中的一員,記得當年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和家長們都不太懂得如何填報志願,即使是重點高中亦不例外,因為當時沒有網際網路,出版業亦不發達,找不到什麼關於高考狀元經驗談、生涯規劃指導類的書籍;而多少年之後,我也面試過不少新畢業的大學生,卻發現除了生活觀念的不同之外,他們幾乎就與多少年前資訊閉塞的我們一樣,在社會認知與生涯規劃方面幾乎是一無所知,就這樣邁進了大學,又衝向了職場。
高中時代,是每一位年輕學子求學成長的黃金年代,也是最富有學習熱忱和創造力的年代,回頭看看,純真歲月中揮灑的青春和汗水都是那麼的值得懷念。然而,今天的考生在走過高考拚搏後換回的大學文憑,真的都能改變他們自己的命運嗎?
(一)全國高考,公平競爭?
眾所周知,高考嚴禁作弊,作弊者將在其學習檔案中留下永久的記錄,但全國高考是否真的做到了公平、公正、公開?大陸各地區的教育水平和錄取分數線是不同的,那麼高價借讀、高考移民等現象早已是屢見不鮮了,而在今年高考成績揭曉之時又曝出了一個冷門新聞,那就是湖南省的許多「高考狀元」竟都是擁有國家證書的「武術高手」,為獲得高考加分的專項武術培訓已成為當地的「一條龍」產業。
《中國青年報》在6月30日刊發的專題報導《高考狀元都是「武林高手」?》中指出,湖南省的高考成績近日揭曉,但令人驚訝的是,不少「高考狀元」竟都是擁有證書的「武林高手」,他們都因為武術項目獲得了10到20分的高考加分。經過調查發現,在這一培訓項目中普遍存在著違規操作,並已形成了利益鏈條。
據當事人透露,在湖南省的某些地區,高考武術加分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在高二學年的第一學期,學校就會通知學生,可以個人名義與「湖南省仁山青少年武術俱樂部」簽訂協議,業餘學習兩年武術課後可以參加「湖南省青少年武術錦標賽」。只要獲得單項前6名、經過測試,即可在高考中加20分。這家「武術俱樂部」已在多個城市成立了分部,據當地媒體去年報導,最近從這個俱樂部裡已經走出了20多名清華北大錄取生。
只經過兩年的業餘訓練,當然不可能在與專業武術運動員的同場競技中保證拿到單項比賽的前6名,但,在比賽賽程設計中有一個「漏洞」:《湖南省高考特長生加分制度》規定,獲得省級比賽前6名的學生可以獲得20分的高考加分,獲得相應的市級比賽名次可以獲得10分的加分。如在「湖南省青少年武術錦標賽」這場省級比賽中,不區分專業組和業餘組,人人都可報名參賽,武林高手與業餘票友同場競技。比賽分為男女兩組,男女組中又各設「市州組」和「館院組」;這幾組中又各設刀、槍、劍、棍、南拳、自選拳、太極拳、對練等8個項目。這樣算來,每個項目組中的前6名都有可能獲得加分資格,那麼這輪比賽下來,就有192人可能獲得高考加分。
而在項目策劃人與相關方的「宏觀調控」下,參加比賽的專業武術選手其實並不多,這樣一來,每舉辦一次這類比賽,就可以有100多個高考加分的名額出現。而武術類比賽項目不同於田徑、游泳等量化考評的項目,其中有比較大的操作空間。而且比賽不限定每位參賽選手所報項目的數量,基本上每位「高中武術愛好者」在每輪比賽中都會報2到3個比賽項目。
其實這一「運作項目」只是鑽了制度的空子,畢竟還屬於一個公開的「陽光工程」。而真正的「項目運作」不僅可以在分數揭曉之前,更可以是在考分揭曉之後,只要你在相關渠道有過硬的路子、面子和票子,這就是國人上下皆知的中國式潛規則。
能夠憑實力輕鬆考進名校的考生畢竟只是少數,在殘酷的中國式就業競爭環境下,家長們為了子女的教育和未來,幾乎都願意傾盡所有,全心付出。而少數深諳權錢交易之道的「路道硬」的考生家長們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同時,形形色色的招生詐騙在全國各地大行其道,每年都有許多沒路子卻想「走捷徑」的家長上當受騙。
中國式高考,多少國人的心中之痛?
(二)社會不賣大學生的帳
其實,要獲得大學文憑並不是只有六月高考一條路,頭腦活絡的家長和考生還有很多其它的選擇:參加成人高考、網路教育,甚至漂洋過海直接去國外鍛練發展拿「洋文憑」……在大學生鋪天蓋地的今天,用人單位已經對求職者文憑的類型不甚在意了,只要有國家電子註冊,全日制大專、國家承認學歷的「洋大專」、成人高考大專、自學考試大專、網路教育大專……都是大專學歷,都受國家認可,不容歧視。其實處於「世界工場」底層的大陸製造業界,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求職者當下的實際工作能力與經驗,而這些正是許多應屆大學生所欠缺的。
世事變遷,斗轉星移,隨著中國大陸教育產業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大高校不斷新建教學樓擴大招生;形形色色的大專、本科學歷班、碩士研究生學位班更是如同雨後春筍般的在全國各地湧現:大專、本科學歷班是現在技校、職高學校教師的主要業餘創收項目,技校生、職高生在校多進修兩年也可以獲得大專文憑,而這最後一年多的時間裏幾乎都不用上課,直接由學生自投單位「實習」打工掙錢、積攢經驗,這類文憑的技術含金量可想而知。於是在許多年前,人們就突然發現,中國大陸的大學生供過於求,大學文憑不值錢了!
當然,一些著名高校的優勢專業畢業生還是很吃香的,他們有著他人難以替代的專業優勢,但眾多雖有大學文憑卻無專業優勢的年輕畢業生確實是前途堪憂。
是啊,國家早就不包大學生分配了,絕大多數的大學應屆畢業生都得自謀職業,絕大多數都得去擠人才市場,與全國流動的應屆往屆畢業生、碩士研究生、成人教育畢業生、中專技校生一同競爭工作崗位。然而缺乏實際職場經驗的大學應屆生並不被企業單位所看好,會理論但缺實踐、眼高手低、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和協調能力是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的通病,這與學校教育制度有關。相反機電專業或特定實用專業的許多中專技校生卻大受企業單位的青睞,熟練技術工人的薪資水平甚至普遍要高於大學畢業的辦公室文員。所以有不少普通應屆大學生打出了「零月薪」的求職口號,寧可不要工資免費實習打工,只求獲取工作經驗和競爭資本,才便下一次成功跳槽,然而往往還是鮮有單位問津。這是因為除了國有企業單位之外,中國人才市場上許多單位都是實打實的民營企業、「世界工場」鏈條末端的製造型企業、以及跨國企業在華子公司的製造工場……目前在中國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上最活躍的就是製造型企業,它們更喜歡有著實際動手能力的熟手。
社會上當年的空缺崗位就這麼多,而且多數是製造型企業的各級職位,那麼大陸教育產業的導向就是過剩教育,讓更多的人獲得大學文憑,造成了普通大學生在社會上供過於求,所以許多大學畢業生都只能與中專技校生一同競爭操作工崗位,但相同年齡的學生,中專技校生往往比大專生更多出幾年工作經驗,大專生並不具有競爭優勢。
企業單位就是這樣一個狀況,求職者必須具備豐富的職場經驗;同時,大家也都看到了在黨國體制下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所享有的優厚福利和優越地位,於是雖然大家都知道沒有關係進不了衙門,但每年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大學生還是密集得如同過江之鯽,最近媒體還曝出了一則廣受關注的新聞:無數大學生競聘一個有著准事業單位編製的掏糞工崗位。
另一方面,在職學歷進修的研修班、學位班也藉著教育產業化改革的春風蓬勃發展、遍地開花:很多單位都講資歷,許多新研究生進單位也只能先從基礎做起,而早早進公司的大專生可能早已晉升為部門主管,他們利用不長的業餘時間進修就可以獲得本科、研究生學位甚至學歷,學歷輕鬆升級還不影響職場成長與工作時間;同樣,早進單位的中專生也可以很快獲得大專和本科文憑,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就業是硬道理」、「有錢有閑什麼都可以換到」,文憑不過硬的問題現在已經不成其為問題。
於是家長們不禁要開始奇怪:大學生,到底學了些什麼?咋就老是沒有優勢呢?
(三)大學裡,學生學到了什麼?
在交流時,很多學生同我說,大學畢業了,感覺自己什麼都沒有學到,只是上了多少門課程,通過了多少次考試,花時間考了一張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操作等級證書和一張駕照,就這樣來闖天下了;感覺專業知識和能力也都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水平,沒有多少實踐機會自然談不上什麼專業能力,唯一的實踐就是假期勤工儉學,畢業前半年找家單位打份工,到時候通過論文答辯,換來了畢業文憑,你就算出師了。以畢業文憑為敲門磚,找到單位後,一切再重新學起。
當然,和世界各地的大學一樣,中國的大學也分有不同的水平層次,有名校有庸館有野店,不同的大學,其教學質量和水平肯定是不同的。一般來講,一所好的大學首先是能夠為學生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有一個開放自由的求學氛圍,帶給學生們自信心甚至是優越感,在豐富的資源和專業的教育下,讓學生們在實踐鍛練中掌握自學、研究和創新的方法,拓展眼界、思維與能力。更重要的是,名校往往都有其獨特的精神特質和文化氛圍,這或許就是她能給予學子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然而由於受整個教育體制的影響,中國多數高校的教育還和小學、中學的教育沒多少不同——還是那中國特色的灌輸式教育和應試教育。大學教育的出發點本應當是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文化、經濟與科技的創新和進步,然而很多高校隨著教育產業化的改革不斷深入,學術研究與創新的氛圍早已變味,一切向錢看,發的教材是過期的沒關係,考試時能複述教師的個人講課筆記就行;外國院校的學生一個個忙忙活活地搞著課題實踐與項目協作、頭腦風暴,而我們中國的學生只要上網買論文就行了……整個教育是與實際社會的特點相脫節的,誰都知道這些教材很多都沒有用,出了校門都得扔掉,於是高考結束後考生們瘋狂地撕書發泄,大學畢業時學生們打包賣教材,這樣的教育,怎能說不失敗?
於是,學生們在高校裡往往都趁著青春年少,各自幹著各自的經營:
一流名校的學生出國的多,於是新東方培訓、雅思、託福一直很受歡迎,他們看清了高水平的研究、發展包括生活還得去國外;
一些熱門專業或優勢專業的大學生,很多也都在埋頭學好專業功課;
那些二流三流及末流高校的學生,就是享受生活的多了:很多學生花在打遊戲、網路電影、談戀愛上的時間,絕對比自習功課的時間要多得多;上課時自由活動,考試前複印筆記,中國式作弊蔚然成風……既然拿到手的都是商人販售的過期版本教科書,考試只要背背抄抄與老師搞好關係,既然面對未來誰也保證不了什麼,學校的「就業指導」也形同虛設,將來的一切還得靠自己靠父母,那很多學生在閑暇時間裏也就樂得逍遙了。
確實,現在中國很多高校的教育都還遠談不上開放與創新,相反意識形態管制的傳統還是經久不衰,著名歷史教師袁騰飛被傳喚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在這個國家就連談論本國的真實歷史和社會現實都不准許;高校每個班級都設置了負責監督和告密的匿名「信息員」,他們的責任就是監視教師和同學的思想和表現。
一直關注著兒童教育的著名作家鄭淵潔曾經直截了當地指出「大學文憑實際上是加入打工族的特別通行證。擁有大學文憑的真正含義是好找工作,而找工作的真正含義是給別人打工。」其實現在普通的應屆畢業生連找到工作都成了奢望。《蝸居》和「蟻族」的故事正是他們真實處境的寫照。國家不管就業,失業大軍長期呆在家裡,於是善舉辭令的政府又鼓勵大學生們自主創業,說的是好聽,可現在就連個人在網上賣些閑置物品將來都得要徵稅,確實堪稱世界奇觀。
學業與實踐相脫節,教育與社會相脫離,造成許多大學生畢業之後面對著人才市場上的茫茫人流,不知所措。既然在本專業上缺乏實踐經驗和競爭力,許多大學生求職時最硬氣的資本也就只剩下外語證書、計算機技能證書和駕照了(英語四六級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能通過的),就這樣闖蕩職場,確實艱難。
然而許多望子成龍的敦厚家長並不知道這些,他們總是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知識改變命運」的廣告宣傳下,懷著最美好的願望對子女們的成長全力支持,可惜他們遭遇的是中國式的教育體制,和再現實不過的教育產業鏈條和就業市場。最近看到一個報導,講一位農村的父親因交不出學費無顏面對讀著大學的兒子從而自殺「謝罪」,他真的認為自己無能、沒能夠承擔起他應盡的義務。看到這類人間慘劇,除了對同胞們艱辛生活的深深悲慟,我實在是無話可說。
(四)透視「中國式教育」
什麼樣的教育狀況,什麼樣的政策導向,什麼樣的政府,什麼樣的社會文化,什麼樣的國家,按理說應該大致是這麼一個推導關係,然而在中國大陸,國家和民族文化只是一個虛幻的概念,一切都由「憲法」規定了「永久執政」和「唯一合法擁有殺人武器」的共產黨集團及其下屬機構統統包辦和代表了,所以說,教育政策及內容反映的是共產黨的意見和思想。
古今中外,學校的教育與管理一般都是獨立的,政府管公共事務,經濟、教育、文化、科研等領域都有各自獨立而科學的管理,因而卓具成效。只有在共產黨這樣的極權主義國家裡,唯一執政黨的行政指令可以貫穿和推行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以至極細微處,它推行教育產業化,促進了教育領域的拜金腐敗和庸俗化,使老百姓揹負起更加沈重的生計負擔;它提倡過剩教育,以推動教育產業經濟的蓬勃發展,卻培養出一大批有名無實的大學生,使得失業問題更加複雜化,就業競爭也愈加激烈。
中國大陸的高考及高校教育體制歷來為社會各界所詬病,其實高考制度與大學教育都只是整個中國教育制度中的一環節,要研究大學生問題,還得回到教育本身上來找原因。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促進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推動社會文化經濟等全方面發展,所以教育肯定要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相契合,然而正如韓寒所指出的「世界上的邏輯分為邏輯和中國邏輯兩種」那樣,「教育,也可以分為教育和中國式教育兩種」,這是中國的政治原因造成的。
中國,自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政之後,就一直是一個思想控制非常嚴厲的極權制國家,那麼,黨的文化滲透到政治、經濟、媒體、教育各個領域之中,而且這種滲透程度是古今罕見的,最直觀的例子,我們讀一下學生的歷史教科書上就知道了。那麼,黨的教育,首要和根本的目的不是為了普及文化教育,而是為了確保民眾的思想與黨的要求保持一致。毛澤東極端仇視與其不合拍的黨內外知識份子,幾十年來推行的就是愚民教育,與今天的朝鮮一樣。這一政治先行的傳統即使是在文革之後也一直保留了下來,給民眾閱讀的出版物、學生的教材特別是歷史文化類書籍都必須得經過嚴格的審訂。
那麼,這就形成了教育界幾十年來灌輸傳授的內容與社會實際相脫節的歷史傳統,而且事關黨國政治,這種傳統也很難改變。近年來,隨著與世界交流的增進,人們都會更加清醒獨立地思考問題了,經濟文化也都出現了全新的面貌,那麼教育圈本身就是共產黨嚴控思想的陣地,變革是很難的,所以就形成了這種非常僵化甚至荒唐的中國式教育特點。
更為可悲的是,現在中國家庭工資收入低,還必須承負住房、醫療和教育的壓力,社會福利和保障又缺乏,所以身為工薪族的年輕父母一般都得雙雙上班掙錢,所以與其它許多國家都不一樣的是,孩子自小往往是由爺爺奶奶帶,長大後就主要托付給學校,年輕父母陪伴和輔導孩子的時間常常是非常有限,而且他們也是在中國式應試教育的框框裡成長起來的,知道競爭的激烈,在形形色色的教育產業宣傳下,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在孩子很小時就把他帶入到功利性很強的學習競爭中去,無形中在扭曲孩子正常個性的成長,過早地將他們推入到應試教育而非全面素質教育的怪圈之中。
今年六月,在巨大的超額支出壓力下,德國總理宣布德國的財政支出在未來4年內計畫要減少800億歐元。其中社會福利、公務員、政府機構和國防部的經費都將裁減,但有兩個領域是政府節支的「禁地」——那就是教育和研究。因為教育和研究是未來的支柱,裁誰也不能裁這兩項。所以其經費不但不減,而且還將再增加120億歐元。聯邦政府並且呼籲地方政府繼續將收入的10%用於教育投資。
而中國的失學、輟學兒童人數居世界第一;中國大學4年學費相當於一個農民家庭41年的勞動所得,是世界學費第二高的日本的3倍,全球第一。而中國對教育的總投資不僅大大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甚至還排在非洲最落後的國家烏干達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曾多次批評中國義務教育投資的水平連最貧窮的非洲國家的投資水平都趕不上。而中國政府每年僅公款吃喝折算的金錢損失就在8000億人民幣以上,堪稱世界之最。教育產業化就是政府推卸了它應承擔的起碼社會責任,卻往普通百姓身上一推了事,完全將國民教育的頭等大事當作兒戲;不僅如此,它的教育從實際效果來看,是極其失敗的。
教育界精英早就指出,「教育不能批量生產」,那只會造就一批批缺乏智慧與創造力的馴服奴隸;而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古今中外,也一直是這樣的,至少人們有這個寬鬆的學習選擇自由。只有當今的大陸教育不是,僵化的教材,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從小學開始的黨八股考試表面上還分為「政治」「歷史」「哲學」等科目,實際上人們連獲取本國史實真相的權利也早被剝奪了。
中國大陸還充斥著形形色色的各類所謂專家的政客,遍佈於研究所、教育、文化、傳媒等各個機構和領域,他們現在都被百姓們戲稱為「磚家」,意即忽悠民眾混淆視聽的「偽專家」或政治傳聲筒。今年高考期間,某位國寶級的「磚家」竟然公開聲稱他發現孩子自小背誦古詩文會影響孩子將來的創造力,國內各大網站紛紛轉載這一驚人發現,實在是要令人暈倒。
大陸教育的傳統中滲透著根深蒂固的黨文化因素
(五)中國的教育,路在何方
教育的問題其實並不抽象,它不關學歷文憑的事,就是與國民的文化和素質有關係,很多人關心的其實並不是教育問題,而是生活問題。成功的教育,肯定是與社會的普世準則和實際需要相契合的,也離不開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智者們都說過,沒有文化的民族沒有前途,不具備文化輸出實力的國家還稱不上大國。然而中國真的是缺乏文化的民族嗎?中國大陸的歷史教科書可謂是本星球紀年史上最稀奇古怪的教材了,只要與各國以及臺灣的古代歷史教科書對照一下就知道了,1949年中共建政之前的五千年輝煌歷史用什麼「階級劃分法」來分析,一律被扣上了各種大帽子貶抑一番,只有偶爾出現的幾次農民造反運動都被貼上了各種類似偉光正評語的標籤,當然1949年之後偉光正統治下的歷史文化也是乏善可陳,好在歷史教育只需要學生背誦政治論斷和事件年份就可以了,再加上這競爭淘汰式的教育機制,迫得年輕學生在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尚未成熟之前,為了前途,趕緊就填鴨式地死記硬背而無暇仔細思考了。
而那些嚴肅的考試題目就更讓人啼笑皆非了,如在過去國家推行計畫生育的高峰年代,經典填空題「(計畫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背熟答案之後沒有人懷疑除了此項國策之外我國是否還存在著其它基本國策。這一荒唐問題的背後就反映出這種教育的實質,答案強調的是黨要你記住的內容,而不是因為它真的很重要,這就叫洗腦。
我知道有不少朋友都對中國的社會現狀比較悲觀,然而,中國的教育真的沒有希望了嗎?
當然不是,網際網路早就實現了以前「地球村」的概念,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目前看來是不可能截止的,那麼在這交流與融和的過程中,一切都在發生著微妙而持續的變化,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交流和發展是世界潮流。
我個人覺得,不用提改革創新這類大命題,其實兩點基本的改變就可以使中國式教育得到很大的改觀了:
1、教育必須開放,與世界互通和同步
中國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教科書中充溢著共產黨的洗腦因素,純粹用黨文化教材教出來的學生,大多數都會變得馴服而盲從,缺乏獨立思維能力,教學效果和實際應用能力也比較差。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以前中國大陸的英語教材,教出來的很多大學生都是「聾子英語」和「啞巴英語」,而專門聽收美國之音這類鮮活英語的學生往往英語學得非常好,後來大陸引進了好多外國英語教材,這一情況才逐步得到改觀。所以要成為知識豐富、資訊廣博、智慧獨具的「國際族」,一定要廣泛閱讀各國、各地區的優秀教材和資訊,與世界接軌,將知識融匯。
現在中國大陸流行著一套臺灣版的幼兒教育資料——《巧虎》,在年輕一代中非常流行,我也看過很多系列,感覺非常好,既生動又親切,將歌謠、舞蹈、手工、認字、注音、禮儀、外語……方方面面的知識和內容都融貫進去了,深入淺出,孩子們也非常願意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的,這效果確實是不一樣。
2009年,我還有幸從鄰居那邊得到一套兒童寓言教育VCD《倉頡的眼淚》,好像是臺灣明慧學校內部使用的兒童傳統文化教材,鄰居從網上下載來的。我和孩子一塊兒看了,看過之後感覺很受教益,很感動。這些寓言電視片都是手工繪畫、原聲配音的,雖然製作工藝中沒有使用多少動畫特技,但內容設計生動,造型樸素精妙,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融貫在這十幾個看似簡單的故事中了,真有百看不厭的感覺。
其實有許多這樣的好教材,我們有空不妨在書店和網上多淘淘,成功的教育離不開開闊的視野和豐富的資訊。
2、教育必須承載起社會服務功能,與社會實際需求相契合
記得以前曾看到過一幅漫畫,題目就叫「生活的路上常常被貼滿了形形色色的廣告,可就是沒有指示正確方向的路標」,繪的是一個年輕人走在迷宮似的岔路上,前景莫測,路旁貼滿了各種自相矛盾的路標和廣告,讓人無所適從。我覺得用這幅漫畫來比喻中國的教育,也同樣很貼切。
說實話老百姓一直不知道學習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過去民間不重視文科,上下都在講「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跟著埋頭死學技術,這與秦始皇焚書時僅僅保存技術書籍是一樣的道理,而官場上的要員們卻恰恰是一個個重文輕理的。後來教育專家們陸續強調這些課目也很重要:英語、管理、計算機、電子商務、幼兒早教……大夥兒都跟著專家們走,但這些知識真的是最重要最有用的嗎?NO!當然不是,地震來了,你懂得如何科學自救嗎?人家美國日本的防災求生訓練是從娃娃開始抓起的,中國有沒有?為什麼別國的地震同樣那麼厲害可死的人就那麼少呢?很簡單,中國沒有這些基礎教育,或純粹是流於形式,我看過大陸的地震防災手冊,裡面介紹的許多防護避災知識都是錯的!完全是誤導民眾!而且大陸老百姓至今還不知道玉樹地震後手機通訊信號失效是官方掐的線,都人云亦云地認為只要一地震,用來救命的手機通訊自然都會失效,卻不知是中共政府怕真實傷亡情況外泄而人為地掐斷了這一求救通道。如果連地震自救教育都在國民教育中找不到應有的位置,那這個社會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嗎?是與社會需要相對應的嗎?事實上,中國現在的教育狀況就是這樣,沿襲著政治教育的思維定勢,整體上與鮮活的社會實際是相脫節的。我們看到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時「豆腐渣」校舍整片坍塌,無數學生死無葬身之地,官方為掩蓋事實強力封鎖真相,拒絕國內外記者報導。在這個國民基本生存保障都缺乏的國度,還奢談什麼高校教育現代化呢!我想整個社會在黨文化滲透一切的環境下一直沒有弄清楚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一個國家的教育還是這樣閉門造車式地搞下去,那是沒有前途的。我想人們都應該反思一下,弄明白哪些知識才是有用的,哪些內容才是我們需要的。如果中國的教育只是產業化商品而不能承載起這個社會支持與服務功能的話,人們就只能自找出路了,如果中國經濟泡沫破滅,說不定過不了多久,《大陸公民生存手冊》這樣的叢林求生技能指南就會在中國暢銷。
其實,我們也知道,即使只是這兩點世界通行的基本要求,在任何正常的國家,包括最落後的非洲自由國家都能輕鬆做到,但在當前的中國大陸就是做不到的,因為政教合一的邪惡集團壟斷著社會的資源,共產黨極權體制橫在那兒。然而,這並不代表在中國就不會出現人才。
大陸的韓寒在最近幾年聲名鵲起,他少年成名,中途輟學,在中國教育體制的座標系裡,絕對是一個異數,但同時他卻又是一個舉世矚目的人才,頂尖的中國賽車手,廣受關注的作家,其點評社會現實的博客點擊率世界第一,被大陸少年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公認為天才,甚至還引起了外國人的關注,在今年《時代週刊》的「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人物評選中,他的投票總數位列全球第二。他在自述成長經歷時感謝身為黨報編輯的父親從小讓他閱讀的是黨文化以外的優秀文化書籍。
2010年6月4日,在世界各地紛紛悼念六四學生——這群21年前為了中國的明天而獻身的最優秀學子時,一群80年代、90年代後留學生用飛機打出的橫幅「昭雪六四,結束專制,人民必勝,良知永存!」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也讓我關注到活動的發起人孔靈犀這位在大陸長大的年輕天才,他在班級裡是班長,17歲時即成為中國發明家協會會員,19歲時已擁有30多項發明專利和數十種國際國內發明獎項,並被華中科技大學作為特長生預錄取,同年,普林斯頓、哈佛、耶魯、麻省理工等十幾所美國名牌大學經過全面考核,向他發出留學邀請,他最終選擇進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而這些成績還都是他在關注中國民主活動時被國安特務不斷騷擾和迫害的過程中取得的。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他的名字,你可以搜索到他的許多有趣故事。
2009年底,大科學家錢學森逝世,這位曾是中國人體科學研究發起人的科學家畢生以卓越的科研創新能力與非凡的創造性思維為世人所讚嘆,多年來為中國培養了不少科研人才。1979年,中國大陸掀起了特異功能現象大爭論,錢老以其開闊的視野、非凡的智慧力挺前沿領域的科學研究,撰寫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科研文章,利用其在科技、國防研究機構中的人脈資源和影響力,組織安排和主持開展了各項基礎科研工作,取得了諸多客觀真實的實驗成果,推動了中國人體科學研究、健身氣功活動的普及。然而共產黨極端害怕科學新發現會動搖「無神論」的政治理論基礎,又對各種民間團體的興起心懷恐懼,於是這些開拓性的前沿科技研究工作在九十年代文革式的批判喧囂中被消聲,錢老在這一領域取得的卓著成就也被中共官方所抹殺。錢學森以98週歲的高齡去世,虛歲99了,但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還在關注著中國的發展和未來的希望,他在選取合適的突破口。
2005年中國總理溫家寶去看望錢學森,錢老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向總理進言道:「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這位傑出的大科學家在晚年不止一次地向中國總理溫家寶談到他對中國教育的憂慮。2009年8月6日,錢老在與溫總理的最後一次見面中,依然說道:「培養傑出人才,不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根本。」
他在生前更是不止一次地在各種場合提出了一個相同的問題,這個問題被中國教育界稱之為「錢學森之問」,即「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錢老離世了,沒有留下什麼遺囑,但人們更願意把老人晚年關於教育的提問看作是他的遺願,將之敬稱為「錢學森之問」。
其實,這個問題錢老是知道答案的,他只是選擇了這個問題為突破口,啟迪後來人思索和開拓。他晚年在談及這個問題的同時,多次介紹了他青年時代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求學與研究時的經歷和感慨:
「最近我讀《參考消息》,看到上面講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情況,使我想起我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所受的教育……我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去美國的,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後來我轉到加州理工學院,一下子就感覺到它和麻省理工學院很不一樣,創新的學風瀰漫在整個校園,可以說,整個學校的一個精神就是創新。在這裡,你必須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們競賽,才能跑在前沿。這裡的創新還不能是一般的,邁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會被別人超過。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別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裡的學術氣氛非常濃厚,學術討論會十分活躍,互相啟發,互相促進。我們現在倒好,一些技術和學術討論會還互相保密,互相封鎖,這不是發展科學的學風。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別人趕上來。我記得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我的老師馮•卡門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術思想,美國人叫good idea,這在科學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沒有創新,首先就取決於你有沒有一個good idea。所以馬上就有人說:‘卡門教授,你把這麼好的思想都講出來了,就不怕別人超過你?’卡門說:‘我不怕,等他趕上我這個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遠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學院,一下子腦子就開了竅,以前從來沒想到的事,這裡全講到了,講的內容都是科學發展最前沿的東西,讓我大開眼界。」
外國院校七十年前的優良學習風氣和育人機制令中國的大科學家至今神往,這反映了一個什麼問題?
我們看到,錢老過世後,安徽11位高校教授聯名致信國家教育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但這個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共產中國的總理和教育界的眾多「專家教授」。原北京大學副校長王義遒教授在接受訪談時指出,「這不全是教育的問題,而是一個時代的問題」、「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也許並不需要太多錢學森這樣特別傑出的人才」、「出傑出人才是我們對下一個時代的要求。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經濟發展在世界都是一個奇蹟,但我們靠的是勞動密集型經濟,主要是農民,包括農民工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把經濟推上去的」。確實,中國現在的教育目標和機制不是創造人才,而主要是在批量製造維繫共產主義國家機器運轉的螺絲釘,十多年的教育,最成功就是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造就了一代代被黨文化因素禁錮獨立思想的年輕人。中國現在也在談技術創新,但中國「人才教育」的水平確實只與「世界工場」產業鏈最低端環節的水平相匹配,國人都在譴責「血汗工廠」,但批量製造血汗工廠奴工的生產廠家卻是中國的學校。
共產主義國家及後共產主義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始終是一個走不出怪圈的路子,中共建政之初毛澤東發表豪言壯語「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上世紀末,蘇聯轟然解體,中國在彷徨中又摸索著與國際社會接軌,利用其廉價資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在面臨新一輪危機時,胡錦濤主席前段時間又倡導要向「政治一向正確」的朝鮮學習,然而在共產黨社會裏,「政治」就意味著一切,可以想見,如果中共面臨危機時流氓本性再度發作的話,那就將是「朝鮮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的局面了。
中國教育發展的希望在哪裡?我們中國孩子將來的前途在何方?這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思的問題。
2010年7月3日初稿
2010年7月7日修訂
http://bbs.kanzhongguo.com/viewtopic.php?f=51&t=8272
- 關鍵字搜索:
- 談中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