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從「明日黃花」想到傳統習俗(圖)

 2010-10-08 16:5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有一個成語叫「明日黃花」,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這個成語的起源看,其中的「明日」並非通常意義上的明天,而特指重陽節後一日;「黃花」,指菊花。原意指重陽節過後再插菊花就過時了,就像中秋節後再送月餅就失禮了一樣。後多比喻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們在使用中,往往把「明日黃花」誤為「昨日黃花」,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瞭解「明日黃花」的來由,及其與傳統習俗的關係。

這「明日黃花」,語出宋代蘇軾的《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及《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蘇子此語也有所借鑒,之前,唐末詩人鄭谷的一首題為《十日菊》的絕句曰:「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這可能就是「黃花」與「蝶愁」的最早源頭,蘇軾用典信手拈來,廣為流傳,固定為成語。

為什麼過了重陽節的菊花就是過時的事物?這要從中華民族重九(農曆九月初九)登高賞菊的習俗說起。在古人眼裡,九是上陽之數,九月初九乃是陽中之陽,故有登高望遠,邀友賞菊,以求安泰之習。高人韻士相聚賞菊,或「採菊東籬下」,或「把酒就菊花」,或折下幾枝養在瓶中,以為清玩,吟詩作賦,留下許多文壇佳話。作為一代文豪又常謫居邊遠的蘇東坡,每逢中秋、重陽,更是抒懷詠志,留下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千古名篇。《九日次韻王鞏》就寫於九月九日:「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著急回去,還是趁這賞菊辟邪的重陽節日賞花為好。倘等到「明日」,重陽已過,不但人觀之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面對過時的菊花也會犯愁的。

本來漢語中只有「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但時至當代,人們在淡忘重陽節的同時,也忘記了「明日黃花」的本來意義。忘記重陽節也就算了,還冒了個「昨日黃花」出來——大概人們很難理解「明日」尚未來到,明日的黃花怎麼就過時了?開始還有人去糾正一下,說上一說,後來也懶得說了,來稿都這樣寫,編輯們也不修改,一而再,再而三,居然有人就提出按「約定俗成」原則,立「昨日黃花」,廢「明日黃花」。這就不得不加以澄清:用「明日黃花」來比喻過時的事物,那是因為「明日」與「昨日」劃定的標準——「今日」。這個「今日」,如上所述,也就是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過後再插菊花就過時了,猶如元宵後的湯圓還能吃,但僅是某種甜品而已,失去其團圓美滿的節日寓意。由此看來,「明日黃花」在我們的重陽節和民族文化中具有的特殊寓意,是不能不流傳下去的。

来源:四川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