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胡潤研究院和群邑智庫昨日聯合發布了《群邑智庫•2011胡潤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中國千萬富豪人數已達96萬人,相比去年增長9.7%,其中包括6萬個億萬富豪,比去年增長9.1%。而北京有17萬個千萬富豪和1萬個億萬富豪,排名第一。
老實講,筆者平常看窮人的新聞、關注窮人的時候更多些,所以偶爾看到一個關於富豪的新聞多少有些不能適應。特別是千萬富豪的數量,雖然看起來沒什麼感覺,但仔細一想看是嚇了一跳。我們可以稍加計算,按胡潤財富報告的數據,再加上些夫妻二人財富分別存在各自名下的情況,和部分因為見不得人隱匿了財產的人,如此北京千萬富豪數量粗略可達20萬。而北京市人口有多少呢?按統計局的說法有3000萬瞬間人口。那麼這個比例就是1:150,也就是說我們走在北京的大街上要留神了,因為每150個人就有一個千萬富豪的存在。另外,筆者認為富豪的直系親屬也應該是富豪,那麼我們碰見他們的概率就更高了。
此外,富豪增長率也很嚇人,9.7%是一個7年可以翻一番的數據,照這個速度,49年後我們就擁有了1億個千萬富豪,共同富裕指日可待。按理說,大家都應該為這數據歡欣鼓舞,喝酒放炮才對。不過現實當然不是這樣的,我們看到,在幾大主流網站的網民評論中幾乎是嘆息一片、罵聲陣陣,措辭激烈者、要求打倒土豪劣紳者也不在少數。那麼這是為何,這份財富報告究竟又反映出什麼問題呢?
筆者認為,富豪的大量增加首先提出的是一個公平問題。目前國內學術上比較認同的是,在效率優先,以市場為主導的第一次社會財富分配中,公平的概念就是能者多得。從這點看來富豪的大量增加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倒是群眾的各種羨慕嫉妒恨顯得太劣根了。所以常有道德家站出來呼籲大家不要仇富,有能力你也可以去賺嘛,某老師也才會提出等到40歲沒有4000萬不要來見我的說法。
但是,筆者認為,第一次社會財富分配中公平的概念除了在機會均等、能者多得的意思層面之外,多得者的「多得」還要建立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否則與偷、搶何異?在這個指導思想下,筆者倒是覺得投機者不能算作能者多得中「能者」的行列,因為他們的投機致富行為不但客觀上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結果上也對普通群眾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影響。所以在此次公布的富豪比例中,居然有高達20%的「炒房者」,這放在蝸居盛行、蟻族搬家、鼠族暗無天日生活的時代背景下,群眾由此產生什麼憤怒都是可以理解的。
接著是分配方式的問題。按官方說法,我們目前採取的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但分析此次公布的富豪構成比例,55%企業主、20%「炒房者」、15%「職業股民」和10%「金領」中,只有最後的金領可以算在按勞分配的範疇,職業股民應當屬於按生產資料分配和勞動分配的結合,其他兩者則更大程度上是按佔有生產資料的多寡來進行分配的,這是對我們現行基本分配制度的逆轉。
而富豪是具有示範效應的,他們的成功方式會成為人們傳頌、學習的模板,由此必然會帶來投機盛行的社會風氣。可悲的是,這樣的風氣已經開始形成,這兩年幾乎所有國人都開始埋頭研究理財和投資了,他們採取的投資方式也從原來的保守風格越來越向投機化發展。而這個現象往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即將崩盤、群眾積累的財富在一夜間被蒸發的前兆。
富豪的示範效應還帶來了群眾的「速富」心理,由於貧富差距過大,人們已不滿足於大踏步的步入小康社會,非要跑步進入上流階層。而速富如何實現?辛苦工作自然是不可能的,只有通過「炒」,將自己手裡高於社會人均佔有率的某樣商品炒到天價才能實現。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裏,政府在抑制商品炒作的工作上還會有很大的壓力。
但不管我們怎麼關注、看待現在的富豪現象,這些富豪都已經客觀存在了,說不定有些富豪還挺冤枉,自己只不過有三套房子,怎麼就成千萬富豪了。而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網民的謾罵背後,我們也應當明白,現在早已不是那個分地主財產的年代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要合法、合理還得合乎平等公平原則,畢竟是社會問題產生了這麼多富豪,而不是富豪產生了社會問題。
所以,面對這些問題,筆者以為,當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比較恰當:一是健全調整個人資產增值稅,調整社會財富分配;二是加大抑制投機力度,立法保護公眾利益不受投機者侵犯;三是加強正確價值觀、道德觀的宣傳,改變社會唯物質論的風氣;四是穩步提高群眾收入,同時抑制物價過快上漲,要增強群眾的致富信心;五是合理引導富豪資金流向,通過稅收等手段刺激他們消費,但要盡量避免奢侈品消費,從而對社會產生更大的價值。在此之外,真正要讓網民不眼紅、不仇富,恐怕還要等到社會財富分配合理有效,真正實現公平的那天。不過到那時,富豪數量的增減估計也只是個不引人注目的社會現象而已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96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