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週末》昨天報導,包括北京海關在內的不少國家機關在郊外自建蔬菜種植基地,供應各自的機關食堂以及工作人員。這些食品堪稱真正的綠色食品,其首要強調的就是「安全」。
據《南方週末》昨天報導,包括北京海關在內的不少國家機關在郊外自建蔬菜種植基地,供應各自的機關食堂以及工作人員。這些食品堪稱真正的綠色食品,其首要強調的就是「安全」。而其果蔬從生產到採摘的每一個步驟,都規定有嚴格甚至堪稱苛刻的監管要求,並且得到了難能可貴的執行。
食品安全問題由來已久,愈發讓人不放心的食品監管情勢,僅以此次報導中反饋出來的現象亦能得到側面印證——— 對於當下的食品安全現狀,包括國家機關在內的諸多主體對其的信任指數都普遍不高。拋開此類產品現象的合理性不談,僅以其操作過程中所得到的「保安全、保質量」的客觀結果觀之,便可以發現,以往被過度渲染的所謂食品安全的監管之困,看起來並不是完全無法破解的科學難題。
在以往頻繁出現的食品安全案件中,幾乎在發生伊始便被不斷提及的,總有監管失控一項,最容易進入公眾視線的,是為了牟利不惜祭出各種看家本事的不法商販,是從培土、育種就開始摻入的各類危險,是不聞不問的權責部門……最終到達公眾餐桌的,如何能是一份足以信賴的安全?更遑論被三聚氰胺、瘦肉精、蘇丹紅等各類陌生的化學用品侵染的食品?不難發現,對食品安全的擔心源於對整個監管流程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又加劇著人們的憂慮。值得反思的是,反觀國家機關「自種食品」的生產過程,為何呈現出的是另一種完全迥異於尋常的景象?
據報導,在此類被冠以各機關瓜果蔬菜生產基地名號的場所,其選址本身經過農業部和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的生態環境監測,無論是水質、大氣、土壤的質量均達到國家規定的優級標準。該類基地的果蔬種植整個過程完全確保無毒無害,並且杜絕使用非生物農藥,甚至連農作物的採摘時間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為保證特供產品質量的持之以恆,採取了諸如不同省市主管部門的獨立「交叉檢測」,以及所在地農業、質檢部門「隔三岔五」的抽檢,甚至難能可貴地做到了種植作業的責任到人,連「何時下種、誰育的苗」這樣的細節都記錄在案,以確保生產環境、過程和質量的高標準嚴要求。
仔細端詳被媒體羅列出來的特供產品生產流程,不難發現,大部分貌似嚴苛的環節和被標榜的高標準,原本應該是任何農作物、食品果蔬在種植和生產過程中均應當遵循的底線要求,尤其是貫穿整個食品生產流程的行政監管,其應當如何操作,採取怎樣的舉措避免流於形式,以及監管失控之後的嚴格責任,都是應該必須做到的起碼環節。
問題在於,兩廂比對之後出現的結果,是食品安全的基本監管訴求成了公眾遙不可及的奢望,最起碼的作為異化成了高標準的要求。不平也罷,慨嘆也罷,此一事件起碼告訴人們,所謂難於上青天的食品安全難題,並不是那麼難以做到。只要將國家機關「自種」產品的生產標準與執行狀況,逕自推廣至公共食品安全的生產與監管領域,以往看似永遠無解的難題在瞬間便會迎刃而解。另外也要看到,不少地方興起了以自種自產為形式的無公害生態種植,一方面反映出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憂慮,但也不失為一種健康的產業鏈條試水。人們對健康飲食的追求無法阻擋,從政府部門的「針對性供應」到公民個體的單打獨鬥,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如何培育和倡導一種更大範圍的生態種植和更嚴格的監管流程?
食品安全是關係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光國字號部委就有九個來聯合為食品安全問題擔責,最終卻還是讓分管領導「抱愧民眾」,這樣的窘境不能一再上演,而且此次國家機關「低調種菜」的新聞也給予了公眾稍微的一點「信心」:看來是可以做好的,也應當一定能夠做好。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很低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