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臺灣面臨國際食品安全危機的「塑化劑風暴」在臺灣如滾雪球般持續擴大,整起事件的癥結點看似在於製造起雲劑廠商的黑心無良,將工業用塑化劑摻入人類飲食中;但是,深究其實,所有的食品業者與消費者也都得為此承負部分責任。
塑化劑風暴爆發後,幾乎所有食品廠商都面帶無辜地宣稱自己是「受害者」,但只有少部分企業出面向消費者致歉,若干知名大廠不僅未向社會大眾致歉,甚至還試圖隱瞞。此等行徑,看在許多臺灣消費者眼裡,讓他們相當不滿,甚至許多人在臉書(Facebook)上發起抵制活動。
對此,臺灣清華大學一名教授嚴肅地表示,對於起雲劑裡被摻入塑化劑以及塑化劑對人體的危害,「廠商怎麼可能不知道?!」另一位主跑醫療線十多年的資深記者更義正辭嚴地批評,「那些食品大廠裡養著這麼多的博士專家,難道他們都是笨蛋嗎?」
許多廠商並大張旗鼓地將自家產品送驗,然後在媒體上買廣告宣稱「產品不含塑化劑」,要民眾繼續購買。然而,不含塑化劑,不代表就不含其他對人體有害的、或者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添加物。
以鮮乳為例,臺灣某知名觀光牧場主人便私下透露,如果按照正常的天然程序來生產鮮乳,「我們怎麼也做不出來某大廠牌那樣濃稠的鮮乳。」他強調,那些市面上賣相濃稠的鮮乳,肯定都摻入若干的化工添加物,只是合不合法、揭不揭露的問題而已。
食品廠商要求產品賣相漂亮、產品品質要能保久穩定、生產成本要盡量壓低,這些思維不正是誘惑、豢養黑心起雲劑廠商的魔鬼?
值得注意的是,塑化劑的食品安全問題,絕對不僅局於臺灣而已。一位長年主跑大陸新聞的資深記者便告訴筆者,「我在大陸喝的飲料塑膠味更重,我就不相信大陸食品沒加塑化劑。」
而一家臺灣老字號的知名飲料公司,退休的首任廠長也透露,用塑化劑加入起雲劑的這種配方,早在30年前他們就在使用,而當時這種配方和起雲劑是從日本進口的,後來臺灣這邊學會配方後,就自行生產、銷售起雲劑了。
誠然,時過境遷,今天的日本可能已經採取更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多數廠商也可能放棄使用這些對人體有害的化工添加物。但是,真正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關鍵不在政府法規的內容是否嚴謹、添加物是否認定有毒,問題的核心在於業者的良知與道德水平是否足夠,是否真正重視企業社會責任,才能確保未來不再讓任何有害人體、不該存在於食品中的化學物質摻入人類的日常飲食中。
最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應該認真反思、改變我們過去慣常的生活模式與飲食風格,不再只是追求食品表象的美觀亮麗或者口味的甜美爽口,而是回歸對食品的天然本質的重視,盡量取食生產過程天然、加工手續簡樸的食品,減少不明添加物摻入食品中的機率。
簡單說,在飲食上反璞歸真,才能真正讓人類吃得健康、吃得永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塑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